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甪裡:因“芝麻清官”出名的村落

甪裡:因“芝麻清官”出名的村落

日期:2016/12/14 18:47: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禹王殿一角

禹王殿一角

    這是蘇州最西面的一個村落———西山島上的甪裡村,村落雖偏,卻有著太多的傳奇。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在這裡安營扎寨,指揮治水,後人為此建起了禹王廟。漢朝初年,輔佐劉邦太子的“商山四皓”隱居西山,其中甪裡先生周術隱居這裡。南宋時期,出生這裡的鄭清之成為中興宰相;進入清朝,這裡又現一村跨兩省的奇觀;清朝末年,河南人暴式昭在這裡擔任“芝麻綠豆”小官,清廉的品行感動遠近百姓,甪裡村也因為這位清官而更加出名。

    四座禹王廟惟獨這裡留下來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千古。甪裡村與大禹治水密切相關,直到今天,村裡依然保留著一座禹王廟。

    相傳,四千多年前我國洪水泛濫,大禹受命治水。太湖流域地勢低窪,自然成為治水的重點,於是大禹來到太湖,坐鎮甪裡村一帶指揮治水。他吸取了父親的教訓,改堵為疏,最終擊敗了洪魔。

    看到這樣的傳說,你也許以為是在說山海經。不過專家卻認為,這一說法並不離譜———“蘇州古村落探寶系列”在介紹三山島村的時候,曾提到西山島東側原有一座禹期山,就是因為大禹在這裡召開太湖流域各方國、部落的酋長會議而得名的。後人為紀念大禹的功績並祈求風調雨順,就在太湖中建造了四座禹王廟。到如今,四座禹王廟只剩甪裡村這一座。這座禹王廟什麼時候興建已經無從考證,但遠在南朝時期就有重修的文字記載,可見其歷史起碼已有1400多年。歷經風雨滄桑,現存禹王廟為清朝嘉慶十四年(1804年)重修,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禹王廟,眼前是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築。居中第二進是飛檐翹角、高大雄偉的禹王殿,殿內大禹塑像巍然聳立,塑像上方匾額寫著“裕國利民”字樣。大殿柱子粗可合抱,全部漆著紅漆。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柱子都是楠木的,木質堅固細膩,所以幾百年都不損壞、變形。

    值得一提的是,廟旁的土地上,經常可以發現菜籽大小的鐵色砂粒。傳說,這些鐵砂是大禹鑄鐵釜、斬妖龍時留下的。

    除此以外,禹王廟內還有天妃宮、明代古碼頭和太平軍土城遺址、“甪裡梨雲”碑等古跡,其中天妃宮還是太湖地區唯一現存的媽祖廟。

    西漢甪裡先生避禍隱居此地

    到了西漢初年,甪裡村悄然出現了一位隱士。也正是這位隱士的到來,甪裡村才有了今天的名字。

    《西山鎮志》主編鄒永明介紹,這位隱士姓周名術,人稱甪裡先生。他和東園公、绮裡季、夏黃公一起,憑著才學擔任過秦朝的博士,掌管史事典籍,德高望重。後來因不滿秦廷的暴政,四人棄官隱居陝西商山,又都白發皓首,所以被稱為“商山四皓”。漢高祖劉邦稱帝後,多次請他們出山,他們對劉邦的為人十分不齒,每次都借故推辭。

    轉機出現在劉邦晚年。當時劉邦寵幸戚妃,想廢掉呂後的兒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而改立戚妃所生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為太子。呂後采用張良的計策,由張良寫信,劉盈親自坐馬車送到商山,誠心相邀,終於感動了“四皓”。入都後,“四皓”和劉盈一起出游,劉邦看到太子有這四人輔佐,感歎說:“羽翼已成,難動矣。”於是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

    “四皓”雖然為劉盈立了大功,但也得罪了戚妃和趙王劉如意。怕惹禍上身的“四皓”於是再次辭官,雲游天下,最後隱居到了太湖西山,其中甪裡先生就隱居在甪裡。甪裡一帶有一個甪庵遺址,就是當年甪裡先生讀書的地方。甪裡村的周家上頭自然村裡,還有甪裡先生的後人。

    在周家上頭村裡,記者找到了曾任村書記的周持平。這位76歲的老人證實,他們村原有周家祠堂,是全村周姓居民祭祀老祖宗的地方,拆除前他親眼看見,祠堂裡的一塊牌位上,寫有“甪裡先生之位”字樣,“可見我們確實是甪裡先生的子孫”。老人展示的三塊家藏碑刻,其中兩塊也提到了甪裡先生和甪裡村的關系。

    南宋宰相鄭清之橫空出世

    甪裡先生之後,甪裡村一度沉寂了數百年。到隋朝的時候,中原鄭氏家族遷居這裡,甪裡重新開始興旺。南宋時期,一個叫鄭清之(1176—1251年)的鄭氏子孫,在這裡橫空出世,做官一直做到宰相,讓甪裡村一時名聲大噪。

    在《宋史》等史料上,鄭清之是寧波人。但根據家譜和神道碑文,鄭清之是的的刮刮(蘇州話,正宗的意思)的甪裡人。他在經學、文學、治政方面才能非凡,輔佐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宋理宗,形成了中興的局面。

    鄒永明把鄭清之一生的主要業績歸結為三方面。一是支持宋理宗即位;二是輔佐理宗開啟“端平之治”,還支持中興名將趙范、趙葵北上收復三京(開封、洛陽、商丘),極大振奮了南宋民心、軍心;三是起用大批人才。

    去世後,鄭清之歸葬甪裡村祖墓。沒過多久,鄭氏家族又發生了一件轟動性的大事。那時鄭清之的兒子鄭士昌有五個女兒,名為鄭貞、鄭素、鄭淑、鄭雅、鄭新。南宋末年元兵渡江,鄭士昌生怕兵禍殃及,在甪裡附近的疃裡修築了一個地下大墓,把五個女兒藏了進去。後來五個女兒在墓內玩耍,不慎觸動機關,結果墓道出口被封,五個女兒全部死在墓中。這個大墓,就是著名的“五女墳”,遺址墓碑至今保存。

    鄒永明說,上面這些史料和實物,都可以證明鄭清之跟甪裡的關系。南宋貴族到西山定居,有許多就是受了鄭清之父子兄弟等的影響或指引。

    在甪裡村,記者看到了兩幢古樸的樓廳,其中一幢的北面有一處精細的磚雕門樓。當地老人介紹,這處樓廳就是鄭清之故居所在地,原先樓廳旁還有使用木頭鼓墩的大廳,應該是明朝的建築,北面的河道上則有房屋,小船可以從房屋下穿過。

    村中小河曾是江浙兩省界河

    清朝的時候,甪裡村再現奇觀———一個村子跨越江浙兩省。

    許多人知道,現在太湖南岸岸線就是浙江省和江蘇省的分界線。不過,清朝的時候,因為湖防的需要,浙江的管轄范圍卻一直延伸到太湖中,甚至還包括部分陸地面積。當時,兩省的分界線就是甪裡村內的鄭泾港,港西屬浙江省,東面則歸江蘇省。

    鄒永明考證後發現,作為界河的鄭泾港是唐代由當地鄭家開挖的,所以名字中帶有“鄭”字。又因為景致優美,被稱為“芳塘”。

    如今,這條南北走向、全長1.5公裡的小河依然清澈見底,河面上靜靜伫立的幾座古橋,見證著小河的久遠歷史。其中北部是一座花崗巖平橋,叫永寧橋,兩側石柱都有對聯,鄒永明說,這是明朝嘉靖年間由當地人鄭氏三兄弟所建的。

    跟永寧橋遙遙相望的,是鄭泾港南部的南星橋。這是一座用花崗巖和青石建造的拱橋,據說是清朝乾隆年間由當地曹氏四兄弟為慶祝母親八十大壽而建。不過,從橋身使用部分青石這一點看,它的歷史至少應追溯到明朝。現在,南星橋上爬滿雜籐,看上去野趣橫生。

    一位芝麻綠豆官的清官印記

    去甪裡村,還有一個不能不看的地方,那就是一位“芝麻綠豆官”的舊居。

    這位“芝麻綠豆官”名叫暴式昭(1847~1895年),河南滑縣人,清末擔任甪裡巡檢司的巡檢官,清廉的做官事跡感動世人。

    巡檢官主要負責訓練甲兵、維持治安,級別只有從九品,是清朝官員中最低的一級,俸祿也低,每年只能領到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俸米十五石七斗五升。

    當時西山有三家典當,每年都要以“保護費”的名義送給巡檢三百六十千銅钿。折算下來,這筆錢比俸祿還要高。盡管暴式昭生活艱苦,但他卻把這筆錢全部捐給了西山公益機構“繼善堂”。

    工作之余,暴式昭經常穿著草鞋徜徉於山水之間,對西山的名勝古跡作詳細考察,遇有破舊的古跡祠墓,他往往自己出資或倡導豎碑、修復,像石公山的“敬佛”碑、諸家河的諸稽郢墓碑等,就是由暴式昭豎立的。同時他還修橋鋪路,收集、編印西山詩文。

    收入不高,不收“保護費”,怎麼還有錢修復古跡、編印詩文?“這一方面是靠省吃儉用,二是靠夫人支持”,鄒永明說,暴式昭根本買不起房子,只能在甪裡村上租了幢簡陋的民房“寶稼堂”居住,還在房後開荒種菜、養雞養鴨。平時下飯以蔬菜為主,難得有客人來訪或逢年過節才開葷。夫人則動手織布補貼家用,還把僅有的首飾也典當了支持丈夫。

    盡管為官清廉,深得民心,但在上司看來,暴式昭卻是個“情性乖張,作事荒謬”的人。一年春,外地人到西山放蜂,影響了西山的地方治安,暴式昭於是下令禁止外地人放蜂。蘇州知府知道後很惱火,把暴式昭革職了事。

    暴式昭斷了薪俸,既無錢回河南老家,又無米下鍋,生活極其艱難。西山民眾聽說後,紛紛冒雪送米送柴到暴家。一月之中,七八千民眾共送米140多石,雞鴨魚肉等不計其數。西山詩人秦敏樹據此畫了《林屋山民送米圖》,一時被傳為佳話。次年暴式昭回河南老家時,西山民眾跪泣於甪裡橋頭為他送行。

    如今,“寶稼堂”已進行了修繕,成了人們緬懷暴式昭的好地方。走進這幢低矮、狹小、簡陋的清朝建築,許多人納悶:甪裡村有的是大房子,暴式昭為啥偏偏租用這處房屋?鄒永明說,結合暴式昭的性格,唯一的解釋就是減少租房費用,省下更多的錢用在公益事業上。

    甪裡遺風

    甪裡位於西山島西部,也稱甪灣裡,現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因漢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裡先生隱居於此而得名,面積約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600人。鄭泾港南北橫貫古村,有“鄭泾港兩頭通,文昌閣坐當中”的民諺。街巷以東西向的牌樓街和南北向的鄭泾街為主,總長2000米,寬1.5至3米,路面為青磚、彈石、石板,街道一側為排水明溝,兩旁的古宅以清代建築為多。村內保存有明清建築20余處,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要古跡包括禹王廟、鄭泾港、永寧橋、南星橋、甪頭寨、巡檢司衙署、御史牌樓、鄭家祠堂、曹家祠堂、周家祠堂、寶稼堂(暴式昭舊居)、巢園、繡衣坊、長壽寺、文昌閣等。

推薦閱讀:

上海名人舊居開起情趣商店之真相大調查

淄博鄒振岳故居

家居生活中的風水克星有哪些

16種臥室風水保美好婚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