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新疆交河故城廢墟

新疆交河故城廢墟

日期:2016/12/14 18:44:26      編輯:古代建築史

新疆交河故城廢墟

新疆交河故城廢墟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9至14世紀由於連年戰火,交河故城逐漸衰落。元末察合台時期,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交河故城毀損嚴重,終於被棄。至今城內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築物保存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公布。交河故城也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交河故城已瀕臨毀滅。

    A、豐富的建築遺存舉世罕見

    交河故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西10公裡的雅爾乃孜溝村。交河始見於《史記》,從漢初至元末延續1600多年,1389年毀於元末的戰火,是我國絲綢之路的名城和西域重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對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歷史、中亞文明史,中國古代城市建築、宗教、藝術等具有重大科學價值。

    交河故城總面積超過35萬m2,建築面積達22萬m2,現今保存在地面的建築遺跡大多是公元3—6世紀所建,經初步調查認定,故城內現存佛寺53處,古井316眼,窯洞106孔,房捨1389間(其中較完整的356間),制陶窯址7處,城門4處,便道9條,街道長度1908米,巷道34條,共計2241米,防護牆遺址1041米,墓葬區200余萬m2。

    蘭州大學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谌文武告訴記者,交河故城極其豐富的建築遺存是舉世罕見的,它巧妙地運用了減地法和自然地形營造生活空間。建築材料以生土為主體,利用原生土和夯築土相結合,施工工藝獨特,歷年出土的數百件珍貴文物更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但是,交河故城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2000多年的自然與人為因素的破壞,已經瀕臨毀滅的危險,如不及時搶救,將有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為了挽救已經瀕臨危險的新疆交河故城,防止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受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執行辦委托,2005年,我省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甘肅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中鐵西北院的數十名專家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兩位院士一起,開始對新疆交河故城部分危險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工作。

    B、雙重破壞導致故城瀕臨毀滅

    谌文武告訴記者,在搶救工作開始前,專家們首先對交河故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勘察。勘測結果表明,故城內的大佛寺內殘存牆體60面,殘存牆體牆面面積4049.7m2。外牆及主殿牆體保存較好,內牆保存較差,所有牆體西、北面風蝕嚴重,東、南面相對較好,風蝕最嚴重的牆體北牆外側,即北牆北側,表面呈蜂窩狀。

    一座大金剛塔和周圍的一百座小型佛塔組成的塔林危害嚴重。塔林的主要病害是風蝕、表面風化、裂縫和地基不均勻沉降。官署西洞口窯洞洞頂局部已經坍塌,洞壁有大的斜穿構造裂隙貫穿洞頂及兩壁,洞臉表面風化嚴重,發育有片狀剝蝕病害,粉沙層風蝕凹進。

    據谌文武介紹,交河故城的風向以西北風為主,8—12級的大風經常發生,風蝕在交河故城的各種病害中占主導地位,也對其他病害起到加重作用。“是大自然的侵蝕導致了交河故城的被廢棄,隨之而來的人為破壞則將交河故城進一步推向了毀滅。”

    原來,故城周邊的農民為了生產和生活,不斷地將城內建築遺址中殘留的一部分門、窗、椽、柱和磚瓦、土坯等建築材料拆除運走,使每座建築的生土結構部分暴露於風雨的侵蝕之中。農民不僅取走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建築材料,還將房捨坍塌下來的墟土取走並挖掘房捨牆體作為農肥。

    再加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國內外游客參觀故城的人數與日俱增,部分游人隨意攀登、刻畫、掏挖、拋撒垃圾等對故城遺址也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害。

    C、專家搶救國寶古遺址於危難之中

    據谌文武介紹,在搶救工程進行中,由於交河故城台地上面積大,機動車輛不允許通行,台地下現為農田,樹木叢生,除個別地段外,車輛皆無法到達,施工現場皆無水源,全部需要從場地外搬運,設備和材料皆需二次搬運。

    在搶險加固中,專家們本著“修舊如舊,不改變原貌”的原則進行保護加固。采用土坯砌築、錨桿、滲透注漿、充填注漿等技術方法對遺址進行了加固;采用局部改溝、築堤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表匯水、積水,進行了環境治理。

    “為了不讓這塊‘國寶’從人們眼前消失,目前,專家們對故城台地東崖體、大佛寺、東北佛寺、塔林及官署西洞口窯洞等的一期加固工作已經完成。明年,對故城的二期加固工作將全面展開。二期加固工作中,專家們將主要對故城台地西崖體進行加固,東台地西崖體進行加固,東西崖體的全面加固,預示著對交河故城的搶救工作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據了解,整個項目開始於2005年,計劃於2011年完成,總投資達6000多萬元。

推薦閱讀:

甘肅蘭山書院

蘭州的官立書院

荊州南平文廟

山西姬氏民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