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非遺"中心要建幾許

"非遺"中心要建幾許

日期:2016/12/14 9:47: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文物普查和文化發展,新發掘各種非遺項目,這些各種各樣的非遺項目,都是記錄城市成長足跡,承載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但是要警覺和防止非遺的過分開發。

    如果說上海這樣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要建非遺中心,是文化發展傳承的需要,那麼現在許多新建城市和地方,包括有的市縣、甚至很小的一個鎮,都要建所謂的非遺展示中心或非遺展覽館,以非遺帶動文化的繁榮,發展旅游經濟,從而推動當地的發展,盯住非遺這塊香饽饽,去設計規劃文化項目,實在是一個不可取的做法。

    應該說,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展現,在傳承文化種類,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但是有些人並沒有把非遺當“文物”,而是把非遺作為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載體、抑或一種衍生物,不是原汁原味的考慮如何保留其精華,而是想著法子去改編、去延伸、去拓展。不但政府改,專家改,就連傳承人也在改。在沒有了解非遺項目的根本屬性和傳承保護條件下,一味的規劃和設想去“做大”、“做強”,在所謂的生產性保護以及“和時代接軌、和文化發展同步”的口號下,對非遺實施全面改造,結果肯定是把真文物改成了假文物,把真遺產改成了偽遺產。

    非遺的本質與文物一樣,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歷史在今天的殘留。不同的是,物質文化遺產是固態的“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歷史”,是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保護非遺並不是讓非遺發展,而是讓非遺盡量保持不變。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上升到“被”保護的層面,目的是將它放置在一個相對封閉,但又不能與外界完全隔絕的系統中,既不讓它受到太多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不讓它過快過猛的發展、變化,又得讓它上承雨露,下接地氣,並以傳承人的有效繼承,保持其鮮活的狀態,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只有確立這樣的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得到科學的保護。

    非遺保護也要警惕“大嗡大轟”,要杜絕那種對每一個非遺項目都要創新發展,做大做強、甚至全面改造,改編放大的做法。殊不知非遺項目的保持不變、原汁原味,才是一種最大的保護。

    評價非遺最關鍵、最寶貴的,是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千萬不要因為人為的去推動每個地方非遺項目的規模化程度、專業化程度,對非遺項目全部施以改造,其結果只會象現在許多古鎮一樣,丟棄了原式原樣的特征和味道,讓更多的非遺項目,失去原有的滋味和固有本色,成為不倫不類的東西。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