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探訪古村祖源聽朱元璋禮賢下士故事

探訪古村祖源聽朱元璋禮賢下士故事

日期:2016/12/14 9:50: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村祖源,名字就意味深長。還擁有徽州樹王——最大的紅豆杉,自然超凡脫俗。祖源就在五龍山下,休寧溪口一個旮旯角落的山裡。原先這裡不通公路,進出全靠那條古驿道。前幾年路通了,這才慢慢開始惹人注意了,尤其受“驢友”和攝影人推崇。初夏時節,我慕名而至。

  到祖源,上了年紀的人總要自豪地告訴你思賢嶺和“殺子禁山”的故事。傳說元末朱元璋率部征戰南北,久攻鄱陽不下。正一籌莫展之時,有人建議他到徽州訪謀士朱升以求良策。求賢若渴的朱元璋果真鞍馬勞頓,日夜兼程從江西婺源翻山越嶺,過祖源直奔迥溪。但朱升避而不見,卻早早地在家裡擺上一“螃蟹陣”。絕頂聰明的朱元璋一看就心領神會,回去依陣作戰果然大勝。以後朱升也就成了朱元璋的心腹重臣,而他為其定都獻計“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至理名言,幾百年後居然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引申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當然對於祖源人來講,明開國皇帝禮賢下士曾經路過的山嶺古驿道,頗有意味!於是後人就在此建亭立碑,以啟族人。只可惜,亭與碑在“文革”中均遭破壞,不見了蹤影。只留下這段故事世代相傳。

  至於“殺子禁山”說的是古時,五門族長為保生態立下族規,誰上山伐樹一律砍頭!不想不久其長子就上山砍樹,真要為樹殺人?起初族人拭目,可當族長當真要殺子,於是紛紛求情,而這位族長毫不留情,大義滅親,從此不再有人對樹起邪念。這雖是傳說,但群山環抱的山村一直綠蔭蔽日,幾十株紅豆杉、香樟、枸栗、楓香氣勢非凡,仿佛是久遠的“殺子禁山”傳說的有力佐證。

  還有故事呢,在村裡你還會發現有一奇特景觀:彎彎盤山的古道邊,一棵碩大無比的紅豆杉像玩雜技似地“單腿”立在那!站在大樹下朝上看不見天,一片生機盎然。可是再往足下看,不禁倒抽一口氣,只見根部已掏空,並有斧子砍伐的深痕,僅連的半圍部分居然能撐起碩大的“巨傘”。原來在瘋狂的年代,又有外鄉小年輕借夜幕想偷伐古樹賣錢,正待用力砍伐之時,有人路過相告“殺子禁山”的故事,小年輕聞之嚇得屁滾尿流,砍了一半趕快奪路而逃,就留下了這棵鐵骨铮铮的古樹。

  祖源沒有通公路之前,是個人丁興旺的村子,千年古村人口過千。現在穿走在古巷,很靜很淨,居然沒碰見一個人。所見房屋不論老房新屋,不論高樓還是土牆,幾乎全部“鐵將軍把門”!有一戶大門上居然掛著三把鎖,鐵鏈七繞八繞,像遭“查封”似的。村裡唯一的一口大井,也用大石頭蓋上棄用。村支書告訴我,村裡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也有部分下遷搬走了。這一戶姓項,裡面住的是三家,七八口人全外出打工了。走時每家都象征地鎖了一把,那家的人回來都開自家的鎖,標明回家了。我聽了一陣心酸。城裡人大概不知道,這裡的一把鎖就是一個外出打工農民心裡的家呀!漂泊他鄉,流汗出力,這把鎖,永遠鎖在心間,既有溫馨的念想,更有沉重的囑托。

  那日在祖源,還有一幕始終難忘:淅淅瀝瀝的春雨中,金黃燦燦的菜花邊,一對農家夫婦正在“教導”初生的牛犢耕田。女在前,用一根不長的細繩牽著,懵裡懵懂的小牛犢很聽話,男在後,手扶木犁吆喝,一圈又一圈,小牛犢歪歪倒倒直向前。我們一行停了下來,望著這難得一見的馴牛圖不停地拍照,並與他們攀談起來。“這牛犢幾歲?”“三歲了。”“你們這是在干嗎?”“教它干活呀!”農夫一邊嘴上叼著煙,一邊吆喝牛犢得意地回答。

  牛干活還用教嗎?!一個似乎從來沒想過的問題,一個淺顯而千真萬確的命題。對呀,誰生下來就知“天文地理”,擁有非凡技能,所有的本領,所有的優秀不都是靠後天培養的嗎!

  歸途回望,深藏青山之中的祖源漸漸模糊,而祖源所講述的故事卻在我心裡越來越清晰生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