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煮茶講究的三沸究竟指的是什麼
日期:2016/12/14 22:02:1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唐代人講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餅,當時已經細分為七道工序—采、蒸、搗、拍、焙、穿、封。具體的做法是:采摘新鮮的茶葉,放入甑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制成團餅,以炭火焙干後,用竹篾穿起來封存。
煮茶的時候,要把團餅茶拿出來,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後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篩過,符合標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唐人是用釜來煮茶的,先在釜中裝適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二沸的時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邊,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繼續煮;三沸的時候,再把舀出來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華”,這時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窯的青瓷茶盞或邢窯的白瓷茶盞盛裝。王建榮表示,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沸騰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見氣泡的大小,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如湧泉連珠”,氣泡一個個連起來了;三沸為“騰波鼓浪”。
正是在這種茶道的興起中,唐代產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陸羽的《茶經》。而陸羽又通過理論總結,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飲”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飲者從煎到飲的過程中,進入一種澄心靜慮、怡情悅性的境界,從而使喝茶從解渴式的粗放型飲法向細煎慢啜的品飲型飲法過渡,成為一種高雅的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