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俗薪傳演藝”搭建深台文化交流平台
日期:2016/12/14 9:57:3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圖為台灣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演繹的《口簧琴舞》。 李振岐 攝
記者 孫亞菲 陳一鋒
台灣最具地域特點的民俗表演在深圳開秀。7月5日晚,首屆深台“中華民俗薪傳演藝”大型公益活動在深圳大劇院和深圳群眾藝術館同時啟幕,將現代元素融於傳統技藝表演的節目帶給深圳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台灣帶來原住民特色節目
台灣文化交流參訪團由台灣客家演藝文化協會理事長李康雷率領。李康雷告訴記者,這次帶來的節目不一定是最經典的,但一定是最特別的。比如其中的“電音三太子、三山國王”表演。三太子哪吒是台灣民間信仰供奉神明之一,統帥宮廟五營神兵的中壇,故又稱為“中壇元帥”。在傳統廟會出巡時擔任主神轎的開路先鋒,透過民俗藝術的重新設計與打造,顛覆了過去三太子只是手拿兵器、腳踏北斗七星步的形象。三山國王祖廟起源於廣東省揭西縣的巾山、明山、獨山,是台灣客家人信仰供奉的神明之一,充分代表了客家精神。表演時,運用了現代的LED科技器材和時下年輕人喜愛的電音舞曲,在傳統與創新藝術的概念下,突破窠臼思維。還有表現台灣原住民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等族群的傳統文化藝術表演。尤其堪稱一絕的是扯鈴頑童的“花式扯鈴”表演,能一次玩多顆扯鈴,將中式扯鈴融合舞蹈、戲劇,和西式特色巧妙結合,表演出神入化。
與台方強大陣容相對應,深圳文化交流參訪團由深圳市群眾文化學會、福永雜技團、深圳辛寬魔幻藝術團、深圳高級中學舞蹈團、寶安少兒京劇藝術團和龍崗大圍屋藝術團組成,這些團體創演的節目多次在國內外文藝賽事中獲獎,代表了深圳同類藝術最具特色的高水平。其中,福永雜技團演出了《豐收草帽》,深圳高級中學舞蹈團帶來了維吾爾族女子群舞《陽光女孩》,龍崗大圍屋藝術團帶來了原創舞劇片段《五谷豐登》及極具民俗風情的舞蹈《走山》、《剪紙姑娘》。
在深圳主會場的活動結束後,深圳文化交流參訪團將赴台灣演出。除了精彩的演藝節目,還將帶去“現代之城——深圳攝影展”。該展覽集中反映深圳這座“現代之城”的美與愛,讓台灣同胞更全面地了解深圳,加強深台兩地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結合現代元素,讓年輕人參與到民俗演繹中
到過台灣的人都驚訝地發現,台灣的中華傳統文化保留並得以發揚得很好,同時在年輕人當中頗受歡迎。究其原因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完美地結合了起來。比如台灣傳統民俗藝陣《宋坤傳藝》,是以“鼓”為主體並向外延伸各類藝陣文化,在傳統表演藝術領域裡,以現代美學創新思維,融合了台灣本土的文化特色,呈現的是一種多元多變且創新的特藝風格。
這次來深圳演出的近50人的台灣代表團團員,全部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只有兩個角色需要配了兩名老人。據了解,台灣客家協會下屬有12個民俗演藝團體,也是以年輕人為主。本次交流活動中,傳統游戲表演“扯鈴”就是一個剛20歲的大四學生表演的,他的表演已經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
在談及兩岸優秀民俗文化交流的問題上,李康雷說,深圳文化界的領導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作為中國人,如果連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不熱愛、對中華民俗文化沒有熱情,你怎麼去推動和弘揚傳統文化事業?連自己都沒有熱情,怎麼感染別人?”他告訴記者,現在大陸尤其是深圳,從政府到民間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得很有氣勢和氣魄,這就是希望的開始。
打造深台文化交流平台
“中華民俗薪傳演藝”在深圳共舉辦8場演出和聯誼活動,在台灣舉辦3場演出、3場展覽,並安排與業務相關的交流學習參觀活動。以最能體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民俗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兩地分別舉辦交流演出,引導兩岸民眾與青少年對中華文化同根同源的理解與認知,旨在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融洽同胞感情。此次活動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文藝處、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策劃與支持,由深圳市群眾文化學會及台灣客家演藝文化協會共同主辦,並聯合深圳八方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策劃執行。
大陸和台灣同根同源,民間文藝團體的文化交流活動很活躍,但未形成一個固定的交流模式和平台。通過文化交流平台,既可以將更多文藝精品吸引到深圳來展示,以滿足深圳觀眾需求,同時,也能將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充分展現出來。近年來,深圳市委宣傳部致力於推動文化交流平台建設,著重加強建設文化品牌項目。
據深圳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王國猛介紹,此次推出的首屆深台“中華民俗薪傳演藝”公益活動是繼2012年深圳市政府成功建立了深港文化交流平台之後的另一新的嘗試,意欲打造一個長期的深台文化交流平台。通過這種文化交流平台,更多的文藝精品得以充分展現,深圳的觀眾也會對台灣的民間文化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台灣民眾也可以更多了解深圳,這種相互交流既是民間文化的交流,也是對藝術創作的一次激蕩,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的文化走向和創新。用兩岸的文化交流促進兩岸的文化認知,文化上的同根同源就可以通過文化交流的潤物細無聲來達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