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4:菩薩金頂——五台山靈鹫峰菩薩頂
日期:2016/12/14 22:12:59   編輯:古代建築史●為何能統管所有黃廟事務?●康熙修了“帶箭文殊殿”?●滴水殿曾經長年滴水不休?
菩薩頂位於五台山核心景區台懷鎮海拔1797米的靈鹫峰峰頂,是五台山五大禅處之一、黃廟中的首廟。其初名為“真容院”,後被賜名 “大文殊寺”,俗稱“菩薩頂”,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月6日下午,記者走進菩薩頂一睹“真容”。
26座黃廟的“首府”
從靈鹫峰下前往菩薩頂,踩著五台山特有的綠巖石鋪就的“御道”,穿行在兩邊紅牆碧瓦滿載斑駁歲月痕跡的通道內,一種走進時空隧道、恍如隔世的感覺油然而生。
菩薩頂寺廟前,一道黃琉璃瓦覆頂的磚砌影壁躍然入目,上面藏文書寫著佛家的“六字”真言。轉過影壁牆,氣勢恢宏的石階層層而上,如“天梯”直入“雲端”,金碧輝煌的菩薩頂廟宇就坐落在祥雲環繞的“天梯”盡頭。當地人說,這個石階有108級,踏完這些台階就會拋卻所有煩惱。石梯盡頭首先看到一座四柱三門七檐的高大彩繪木牌樓,前後鑲嵌著清康熙皇帝御制牌匾,上書“靈峰勝境”,為康熙三十三年(1694)所書。此時轉身回望,站在這海拔近1800米的靈鹫峰巅,眼底是一覽眾山小的台山美景。
牌樓東側一座石獅子竟然“無舌頭”,據說這是台山獨一無二的石雕“景觀”。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菩薩頂時出現過怪事,菩薩頂腳下顯通寺伙房內早上的粥總是被偷吃,於是“飯頭”在粥鍋內放了一把利刀,結果石獅偷粥吃時,刀把舌頭割下來了,這頭石獅就沒有了舌頭。後來,石階前還專門修了前文所述的大影壁用來阻擋石獅視線,防止再發生類似情況。同行的五台山宗教文物局副局長史冊則笑著說:“這僅僅是傳說,影壁最大的作用還是空間上的一種分隔與屏障,或者說是一種標志。”
菩薩頂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是大孚靈鹫寺(今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初名真容院,歷代不廢修葺。宋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又賜“真容院”,內安真容菩薩,賜額“奉真閣”。後真容院盛極一時,為當時五台山諸寺之首。明永樂初(1403)敕改建,稱名大文殊寺。明成化十七年(1481),明憲宗敕令重修,且賜名“大文殊寺”。菩薩頂原為青廟,由於清朝政府非常重視以黃教懷柔蒙藏,清康熙年間(1662-1722)菩薩頂改住喇嘛,遂成黃廟。隨後五台山其他十座青廟也被改為黃廟,此十寺的僧人隨之變為喇嘛,五台山的漢喇嘛即在此時產生。至雍正時(1723-1735)菩薩頂成為五台山26座黃廟的“首府”,統管所有黃廟的一切事務。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聖祖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黃瓦”。清康熙三十年(1691),又敕命“阖寺改覆琉璃黃瓦”,從此菩薩頂成為一處金碧輝煌、耀眼奪目的皇家道場。新中國成立以後,菩薩頂整體寺廟以及寺內古建築和文物得到充分的重視和保護,至今熠熠生輝。
“皇宮”式建築等級森嚴
菩薩頂山門殿東西兩側,有對稱的鐘、鼓樓,與之正對的是天王殿,天王殿的兩側有“般若門”和“解脫門”兩道門。
院內建築規模非常宏大,蒼松掩映下,到處是金碧輝煌,可想在昔日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如此“皇宮”式建築除了彰顯古人智慧外,更多的是顯示其特殊的地位。
寺內寺管會成員格桑隆珠大致介紹了菩薩頂的布局:“菩薩頂坐北向南依靈鹫山而建。平面布局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面部分呈上升狀態,為寺廟門面,主要有影壁、台階、牌樓等。中間一部分處於峰巅,為寺的主體建築,後一部分呈下降狀態,也由多庭院組成,主要院落是大鍋院。”記者了解到,中間部分寺廟主體建築又橫列東、中、西三院:中院中軸線上有五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文殊殿、藏經樓、文殊堂。東院在中軸線東側,是由三個院落組成的方丈院,西院為中軸線西側,是由兩個院落組成的行宮院。
大雄寶殿門前有對聯:“靈鹫鹫靈靈鹫靈,真容容真真容真”,頗耐人尋味。殿前三通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所立的石碑訴說著該寺不凡的歷史。殿內設置和塑像藏風濃厚,掛滿彩色幡帷,梁架上懸掛著“心印毗昙”的乾隆御匾一塊。殿內設佛壇,正中供釋迦牟尼佛,其左右分立迦葉、阿難兩位大弟子。右供阿彌陀佛,左供藥師佛。前塑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像和他的兩個弟子。佛台之下,兩側塑韋馱將軍和密跡金剛。此外就是一個個師傅們修行的“座台”位了。殿內殿主格桑贊巴告訴記者,這裡日常是師傅們上早、晚課的地方,還是重要佛事活動的場所。
大雄寶殿東西兩側配殿為“怖畏金剛殿”、“帶箭文殊殿”。其中“帶箭文殊殿”的神奇故事廣為民間流傳。相傳昔日康熙皇帝從北台歸來,路過澡浴池見婦女們池邊洗衣,卻有一和尚池內裸浴,甚為不雅,康熙拔箭怒射,和尚帶箭逃去,最後在菩薩頂發現了帶箭文殊,方大悟系文殊幻像與民同樂,最後敕封該殿為“帶箭文殊殿”。
中軸線東西兩個禅院也是別具特色。東禅院從前是札薩克(意為執政)大喇嘛的住處,分前後兩小院,特別是後小院有兩通漢白玉四稜絞龍碑,碑身四面均雕造青龍和寶珠,四面邊緣雕刻數對二龍戲珠,碑身四面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镌刻著乾隆皇帝寫的碑文,體現了清代石雕的高超藝術水平,極具價值。西禅院是過去的行宮院,康熙、乾隆曾多次在此住宿,留下了一段段千古傳說故事。
大雄寶殿之後是大文殊殿,殿院前有康熙御筆“五台聖境”的石牌坊一座,書法神韻灑脫,極具藝術價值。殿前檐懸掛對聯一副:“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磬清徹,香煙缭繞,勝幡蹁跹;五百裡道場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台,月掛西峰,花發南山,雪霁北巅”,寫出了歷史悠久的五台山佛教盛況和五座台頂的旖旎風光。大文殊殿為清代建築,面闊三間,四周環廊,單檐庑殿頂,黃色琉璃瓦覆蓋。殿內佛壇正中為文殊菩薩,左側為觀音菩薩,右側為普賢菩薩,合稱“三大士”。
明代大銅鍋廣施恩澤
大殿殿檐台下,有一處狀似蜂窩凹凸的石階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同行的友人告訴記者,這個大殿也稱“滴水殿”,凹凸處是大殿長年滴水的結果。號稱長年滴水,但此時為何無水可滴?從當地人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這處殿堂過去無論晴雨天長年滴水不斷,水點滴瀝,穿石有聲,系昔日台山十大奇景之一。據說當年康熙皇帝見此美景龍顏大悅,寫下了“五台聖境”的御寶。為啥會長年滴水?有說如此奇景是菩薩有靈“智水長流,渡化眾生”,有說如此奇景是建築絕活,琉璃瓦下有砂眼,在雨天積蓄了水源,但等等說法,無一可論證。據說在1984年時對大殿進行了翻修,之後該奇觀就再未出現過。對此,記者曾向多年從事文物工作的忻州市文廣新聞局田雷討教,他說,“1975年和1982年,我兩次去五台山,在菩薩頂都看到過滴水殿不斷滴水;1984年夏,再去五台山,滴水殿正在維修,以後再去五台山便不見滴水殿滴水了,據說就是維修後失去了滴水的功能。”
文殊殿兩側有旁門,繞到殿後有小院,主要有存放墓塔的札薩克大堪布名咒塔殿,和如今用於學習研究的文殊堂、藏經樓等建築,一般不對外開放。從文殊殿西側一角門繼續前行,則通往了菩薩頂的後院,這裡最大的特點當屬大鍋院裡的“大銅鍋”了,因為在“臘八”等重大節日它會用於向名間施捨粥食,其聲名早已遠播,結緣無數世人。
格桑隆珠說,這裡原本有四口鍋,目前除一口放在大雄寶殿西側,還有三口鍋安置在銅鍋院內的三間南房內。記者看到,靠東的鍋台上安著一銅一鐵兩口鍋,鐵鍋靠裡,銅鍋靠外;靠西的鍋台上只安著一口銅鍋,系三口鍋中最大。據資料顯示,這口銅鍋口沿直徑2.04米,高1.15米,鍋上鑄有“大明萬歷辛丑孟冬吉日造,五台山舊路嶺龍泉寺永遠流傳,佛金官造”,為萬歷二十九年(1601)的遺物,系五台山十大奇景之一。
如此大的鍋這些年究竟結盡了多少善緣,渡化了多少世人?格桑隆珠笑著說:“這四口大鍋在最初伊始是用於寺廟內僧人的日常飲食,有史料記載,清代鼎盛時寺內喇嘛達三千呢,可想而知,有多少僧眾受此大鍋的恩澤。後來,大銅鍋主要是用於了六月法會等重大活動,每逢於此,全山黃教僧人齊集菩薩頂,飯菜、湯水全用銅鍋。另每年臘月初八,為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還向民間施捨八寶粥一天,更是普度了無數信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