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3:崇明斷梁——高平市聖佛山崇明寺
日期:2016/12/14 22:12: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此處原是宋金戰場?● 寺名由趙匡胤所起?● 斷梁撐住大殿千年?
崇明寺,位於高平市河西鎮郭家莊村西北的聖佛山,創建於宋開寶年間(968年-975年),歷代屢有修葺。
崇明寺內的中佛殿為宋代原物,創修於宋開寶四年(971年),是該寺之精華,也是高平市現存最早的古建築。尤其令人叫絕的是,中佛殿歷經滄桑1042年,整個建築結構最大的奧妙,竟是工匠們用兩根直徑、長度相等的短梁對接而成的斷梁。這種小材大用、因材設計的構造,是古代工匠的精明創舉,在我國建築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
2001年6月,崇明寺入選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狼谷寺傳說
5月25日中午,由晉城市區驅車40多公裡,沿長晉二級公路前往高平河西鎮郭家莊村。天空陰暗,一會兒竟飄下了雨點。
在村文化廣場上,得知記者找崇明寺,一名五旬婦人示意記者將車停放路旁。按照她的指點,記者打著雨傘順村西邊一條下坡路,向村子西北方向走去。行走約1公裡,一座坐北朝南的寺院盡收眼底。寺院背靠延綿起伏的青山,前臨優雅迂回的峽谷,風光秀麗,環境幽然。雨中的寺院,薄霧籠罩,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你一個人來的?”一句問話傳來。只見寺院的側門前檐下,一老者背手站立。老者叫郭金勝,62歲,守護崇明寺已有6個年頭,記者在村文化廣場遇到的婦人就是他的老伴,就在記者徒步來寺院途中,老伴用手機已給他報信。到晚上,老伴也與他一同看廟。
崇明寺為二進院,由南至北,沿中軸線有天王殿、中佛殿、後殿及東西廊庑。天王殿兩側有鐘鼓樓。由東鐘鼓樓的側門進入寺內,一座屋面舉折平緩,出檐深遠的大殿映入眼簾。“這是中佛殿。”郭金勝說。中佛殿坐落在40厘米高的砂巖石台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脊歇山頂。大殿筒板布瓦蓋頂,脊飾琉璃構建,構築雄渾,形制煞是壯觀。
中佛殿東側,立有一塊石碑,為宋淳化二年(991年)所刻。據碑文記載,崇明寺創建於宋開寶年間(968年-975年),中佛殿建於宋開寶四年(971年),是寺內最早的建築。
“原來可不叫這名字!”郭金勝說,崇明寺最早叫狼谷寺。“據說是為金國的一位大將建的。”郭金勝講起了流傳當地的一段傳說:宋初,宋金兩國連年交戰,地勢險要的郭家莊是戰場。當時,一名金國大將戰死在附近,於是金人就在村西北修建了狼谷寺,“狼,代表北方游牧民族的習性;谷,與寺院周圍的險惡的峽谷地形有很大關系,狼谷寺這個名字估計是這麼來的。”
“後來,郭家莊一帶又被宋軍奪回。”郭金勝說,一次,宋太祖趙匡胤親臨該寺進香,看到“狼谷寺”時,不禁皺起眉頭,得知是為金國戰死大將而建,於是改為“崇明寺”,意為“崇奉光明”。不過,熟知趙匡胤生平者不難發現,這個傳說與歷史記載並不相符,因為趙匡胤從“黃袍加身”直至於宋開寶八年(公元976年11月14日)去世,金國尚未建立。或許將傳說中的“金國”改為“遼國”更接近歷史。
中佛殿北側的後大殿創建於明代,保留了元代減柱法,面闊五間的建築,屋內僅用兩個柱子。“按照普通做法,當時類似的房間至少用5根柱子。”郭金勝指著後大殿外的四根門柱的柱礎。與其他雕刻花草或瑞獸不同,四個柱礎上分別雕刻著四幅二十多厘米高、十幾厘米寬的石雕畫,分別是四名騎馬武將,其中兩名武將手持大刀,一名武將手持雙鞭,還有一名武將一手持長槍一手握劍。其中兩名武將的頭上,還插著兩根戲曲舞台上才能見到的“雉雞翎”。四武將表情、動作刻畫細膩、造型逼真,當年的工匠為何要在柱礎上留下這四幅石雕畫,這四人又是誰,至今無人能解。
奇特的“斷梁”
中佛殿東側,一幢獨特的兩層長方形小樓引人注意。
“從外面看,寬度像兩間房。”郭金勝說著,由僅能容一人出入的低矮房門走進房間。屋內僅能交叉擺放兩張小床,原來,這棟小樓的牆體特別厚,門框入深牆體接近2米,屋內變得狹小也就不足為奇了。“別看房間小,冬暖夏涼,住著舒服呢。”他說,這棟沒窗戶的樓房,除門和兩個圓形通氣孔外,幾乎密不透風。每晚看廟,他與老伴就住在樓裡,“樓上到底有什麼,也不清楚,因為早就被封死了。”
小樓究竟是做何用處?牆體厚度為啥不同尋常?郭金勝聽人說,這裡可能是方丈“閉關”修行之所,二樓或許是寺院存放財物庫房。
在郭金勝眼裡,中佛殿才是崇明寺“最值得一看”的建築。中佛殿面闊三間12米,入深8米。“正面牆至前檐出水處是3米,牆角至挑檐長度是5米。”他笑著說,“你見過這麼長的挑檐、前檐嗎?”
一般古建築的昂多為平挑,奇怪的是,中佛殿的昂卻是下挑的。仔細觀瞧中佛殿,其斗拱甚是獨特,柱頭之上不施普柏枋,斗拱七輔作,雙杪雙下昂,補間斗拱六輔作,雙杪偷心造,下部無栌頭和直斗——這些沿襲了唐代建築造型手法,與五台山佛光寺唐代所建的東大殿幾無二致。而其三間殿宇使用的七輔作斗拱,出檐遠探至5米之外,又超出了現存五代時期的平遙鎮國寺萬佛殿,證明中佛殿仍屬唐代建築形制的特點。
“中佛殿整個大殿是靠十根柱子撐起來的。”郭金勝推開中佛殿大門,近百平方米的大殿內,竟看不到一根立柱。順著郭金勝手指房頂的方向看去,大殿頂部橫跨南北的兩根大梁正中,都有一道明顯的接縫。也就是說,這個大殿的兩根大梁,是由兩根直徑、長短相等的短梁對接榫卯而成。卯接處的上面還放著大角梁。斷梁支撐殿頂,讓人感覺整個梁架岌岌可危。
說起“斷梁”,一個傳說在郭家莊至今流傳。宋開寶年間的一個夜晚,寺周方圓十裡的居民做了同樣的夢:觀世音菩薩手托淨瓶,對大伙說當地出現一只妖精,恐其禍害百姓,近期將有一位僧人前來化緣築寺。沒多久,果然有位自稱在夢中受佛祖點化的慧遠和尚從遠方趕來化緣建寺。在村民的捐助下,築寺的磚瓦、木料等基本備齊,唯獨缺一根大梁。就在村民一籌莫展之際,來了一位自稱叫呂凡的中年木匠,說自己能解決這道難題。村民們以為他是吹牛,可到了上梁的良辰吉日,呂凡不慌不忙請村民們將兩段半截木頭擺好,用草席將兩截木頭接縫處裹住,然後取寺前溪中清泉澆在草席上。奇跡出現了,一根齊整整的大梁赫然出現在眾人面前。隨後,呂凡又如法炮制,做出第二根大梁,大伙急忙將大梁擺上屋架。等忙活完後,再找呂凡,卻不見其蹤影。於是有人猜測,“呂凡”或許就是魯班。正當大伙議論紛紛之際,屋架上的兩根大梁突然都成了兩截,但整座大殿卻巋然不動。
頂起大殿的奧秘
傳說歸傳說,建造中佛殿的匠人到底為何要用斷梁?
晉城市古建築專家、晉城博物館館長張廣善分析可能有兩個原因:建造中佛殿時缺少材料,匠人因材設計、小材大用;匠人技藝高超,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故意造出這座舉世無雙的驚世之作。“斷梁”怎能撐起一座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斗拱是柱頭之上托舉梁架的承載部件,與梁架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想了解斷梁的秘密,就需要了解與之相關的斗拱。”張廣善說,“中佛殿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小殿,卻使用了與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一樣的七鋪作斗拱,本身就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秘密。”
他解釋道,鋪作意味著托舉的延長,鋪作越多,斗拱的前後伸展就越長,斗拱伸展越長,其懸挑托舉的距離就越遠,與之相應的,則是連接前後檐柱的距離自然縮短,於是梁就成了一個較小的建築構件,其支撐作用也就減小了。
原來,在早期的木結構建築中,斗拱是用來分解屋面壓力的。中佛殿所使用的下昂,就是一個以柱子為支點的槓桿,其作用就是利用前檐的壓力托舉起昂尾所承擔的負荷,以減輕屋面對梁的壓力。“中佛殿所用的雙杪雙下昂七輔作斗拱,深遠的出檐,大大提高了昂尾的荷載能力,致使整個殿頂的壓力大部分被分解到檐柱上,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梁的荷載。”張廣善說,“梁在這裡已經顯得不太重要,甚至是可有可無。”
張廣善又從宋代建築中梁架的力學原理進行了解釋,“在宋代建築中,盡管大多是抬梁式結構,但宋代建築中屋面對梁架的壓力並不全都是垂直向下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叉手、托腳等相關部件,被傳導到兩頭的柱子上了,這就大大減輕了梁架的直接荷載,其原理與近代建房所用的‘人’字梁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斷梁支撐起的古寺千年不倒,這無疑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是一座充滿智慧的科學之作。張廣善認為,崇明寺的斷梁結構,反映了宋代早期建築設計者的自主性與創新精神。而在崇明寺中佛殿修建132年後的宋崇寧二年(1103年),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營造法式》才正式刊行,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到了較高階段。
崇明寺的獨具匠心之作,絕非中佛殿“斷梁”一處。張廣善說,在該寺還可找到隋唐乃至更早的做法。“中佛殿補間輔作,就有早期做法的痕跡。”中佛殿的補間輔作不設栌斗,亦無第一跳華拱與泥道拱,而是在第二跳華拱處出第一跳華拱,上施一足長材長枋,直接托起耍頭與撩檐榑,“這種做法在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平遙五代鎮國寺萬佛殿可以見到。”張廣善感慨地說,“但用足材長枋托舉撩檐榑的做法,卻找不到相似的古建築實例,堪稱國內孤例,能借助崇明寺中佛殿這一載體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