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人冷奎:讓剪紙從炕頭走向世界
日期:2016/12/14 9:47:35   編輯:古代建築史
(資料圖)
在擁有百年剪紙歷史的承德縣喬杖子村,年過半百的冷氏剪紙第二代傳人冷奎手握刻刀,盤腿坐在炕頭,凝神專注,在一打宣紙上精雕細琢。該村146戶居民中近80%的農戶都利用業余時間從事剪紙藝術,剪紙遠銷美、英、法、日等40個國家和地區,每戶平均年增收3萬元,這位“非遺”的傳人助力中國剪紙藝術從炕頭走向世界。
喬杖子村位於承德縣高寺台鎮,剪紙以陳氏、冷氏為主,早在乾隆年間就作為貢品進入宮中,深得皇家賞識。喬杖子剪紙工藝獨特,是在原用剪子基礎上發展成用自制成的各類刀具在蠟版上刀刻而成,除一色紙成品外,還按不同剪紙類別隨意上色而成,體現不同的藝術價值。剪紙花樣品種繁多,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承德十大景、八大處、三國人物、十二生肖、獻壽圖、清明上河圖等100余種,式樣美觀,工藝精湛,造型各異,栩栩如生,有很強的欣賞和珍藏價值。
在喬杖子村,最顯眼的建築就是喬杖子剪紙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由陳氏剪紙第五代傳人陳振強創建。走進研發中心,就看見10余名女工圍坐在一起,手執毛筆仔細地為剪紙上色,《清明上河圖》、《牡丹圖》等近百幅作品懸掛在展覽室,一幅幅作品陰陽相間、線條流暢、色彩鮮明、技法講究,既粗犷豪放,又嚴謹逼真。
“近些年喬杖子剪紙藝術日趨衰微,關注、學習這項民間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如何讓這項‘民粹’更好地傳承下去,使其與產業發展相融共進?我們進行了多年探索。”陳振強從17歲開始跟父親學習剪紙,是我市第二批非遺項目傳承人,曾榮獲“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世界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2008年,他創建了喬杖子剪紙研發中心,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運轉經營,“我希望用這種方式帶動更多的人喜愛剪紙、關注剪紙、學習剪紙,使這項民間藝術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同時帶領我們村和鄰村的鄉親們憑借剪紙,在自己家的炕頭上增收致富。”
2002年,喬杖子村因剪紙藝術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北民間藝術之鄉”,2004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現為市級第二批非遺項目。喬杖子剪紙正隨著時代的發展,從民俗向具有時代特色的時尚精品轉變,從炕頭走向世界。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