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蘇州古城首個“民生景點”要開放了

蘇州古城首個“民生景點”要開放了

日期:2016/12/14 20:12: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去過很多博物館,裡面精美的古董只許看不許摸;游過很多民俗園,只能短暫過瘾幾分鐘,卻很少能夠深入感受。如果有這樣一個景點:裡面的織機你不但可以拍照合影,還可以親自在織工的指導下織一匹布;古董布置的喜堂裡,你可以在其中舉辦真正的婚禮;古色古香的膳房裡,有老蘇州手把手教你做蘇式點心,這樣體驗型的“民俗園”,你是不是會更感興趣?
      這是家住平江路聯萼坊大院的退休居民錢杏珍自己打造的“民生景點”———姑蘇聯萼坊人家,地點就在家門口她租下的一排民宅裡,擺放的也大都是近年來她本人收集的各種民間文物,玩兒的則是無距離接觸體驗式的旅游理念。
       河北來的小情侶要在這裡舉辦民俗婚禮
       推開喜堂的門,一股濃郁的老蘇州喜慶的氛圍撲面而來。這個十多平方米的小屋是錢杏珍一手布置,正牆上掛著一張紅色的“百年和合”圖,紅色的桌子前放著新郎新娘拜天地的墊子,墊子上還放著象征著“傳宗接代”的棕袋,角落裡放著紅木做的行架,用來裝新娘的嫁妝和果盤。你還會看到古人求婚用的“求”、“允”黃銅牌牌、舊時大戶人家辦喜酒的“賬本”等等,這些東西,幾乎都是如假包換的真古董,是錢杏珍幾十年來自己收藏的藏品。
      如果是光看看,這個喜堂也就不那麼稀奇的,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你可以真正把自己的婚禮放在這裡舉行。錢杏珍告訴記者:“在傳統民俗中,結婚是非常重要的禮儀,我希望能為現代人盡可能還原舊時的婚慶儀式。”記者在喜堂裡看到,這裡婚慶裝備十分齊全,除了新郎和新娘的衣服、頭飾外,連新人父母、陪嫁丫頭(伴娘)、掌禮(司儀)、喜娘的全套衣服都有,錢杏珍甚至自己花錢去工廠專門訂做了一台花轎和一輛黃包車,確保整場婚禮的古色古香。“主要還是希望傳播民俗文化。”錢杏珍坦言,自從自己的“民生景點”試營業之後,很多來平江路的游人順著巷子口的招牌來到了她這裡,除了拍照留念,也有不少人詢問起在這裡拍婚紗照和辦婚禮的事情,讓她印象深刻的前不久有一對從河北來蘇州旅游的小情侶,經過這裡時對她的喜堂贊不絕口,回到河北後還打來電話,詢問在這裡辦婚禮的細節,他們說:“在蘇州辦一次原汁原味的水鄉婚禮,很有意義。”
      除了喜堂,錢杏珍的“民生景點”裡還有不少可以體驗的民俗內容。在隔壁的織房裡,她給記者展示了一台從民間收集來的古董缂絲機,錢杏珍說,如果游客願意體驗,她會請專業的織工來手把手教學:“現在有不少教授手工制陶的小店,但是可以學織布的店非常少,對於蘇州這樣一個城市來說,有些可惜。”很多旅游景點都有蘇式點心賣,但錢杏珍的“野心”更大:“我希望游客在我這裡可以靜下心來,用幾個小時的時間,親手學做一份蘇式傳統點心,然後再品嘗一下。”
      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才將這些民房全租下
      年近七旬的錢杏珍在聯萼坊大院已經住了二十多年,2011年下半年,她萌發了建這個“民生景點”的念頭:“這裡必須要有居民生活的氣息。”這個“聯萼坊人家”一共有8間民房,坐落在一條小巷的路兩面,在此前,這些地方都由房東出租出去,租房的大多數是外來打工者。“打工人員租房子的流動性比較大,經常換租客,從去年起,我就開始蹲點了。”錢杏珍悄悄留意起這些租客的動靜,有意無意地上前和別人聊天,聽說誰家准備搬走了,她立刻去詢問續租的情況。有一次,一間房子在她發現之前就已經預租給了別人,錢杏珍在房產中介“軟磨硬泡”了整整一天,終於得到了房東、房客和中介的理解。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總算將8個房間全部租下了,確保了“民生景點”的連續性,接下來,錢杏珍和老伴又花了十多萬元,將房子進行了重新裝修,給每個房間掛上了江南氣息十足的裝飾品,把地板、天花板粉刷一新,還把收集多年得來的傳統蘇式家具和古董搬了進來。
      錢杏珍笑言,自己舉辦這個“民生景點”,其實還是有很多職業優勢的,身為蘇州民間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任、原蘇州戲曲博物館副館長,錢杏珍對於蘇州民俗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也有不少資源。比如,

      她的民間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一批擅長各種蘇式手工藝制作的匠人,她會請他們來為游人“授課”;還有昆曲表演藝術家,可以為有需要的游客教授昆曲。
      入駐公益坊期待發展升級
      其實,這個“民生景點”從去年年底就已經對外開放了,不過之前還屬於“試營業”階段,主要是由一些單位、機構“包場”在這裡組織活動,尤其是平江街道轄區的各個社區,大家紛紛對這個“民生景點”大力捧場,每逢傳統節日,都會組織居民在這裡舉辦活動。“這裡復原了傳統蘇式民居的布置,老人們在這裡會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感覺很溫馨。”街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錢杏珍坦言,試營業一段時間後,讓她對自己的這個“景點”更有信心了:老人們在這裡學蘇式點心,學好了之後再教給孩子們,本身也成了民俗的傳承人,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民俗文化會越來越有發展前景。
     現在,這個“民生景點”要正式對游人開放了,與此同時,姑蘇聯萼坊人家也入駐姑蘇區景德公益坊,在那裡,這個民間項目會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力培訓,推動自身進一步發展升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