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臨川黨溪村:明代牌坊一條街 歷經400年風雨

臨川黨溪村:明代牌坊一條街 歷經400年風雨

日期:2016/12/14 18:49:09      編輯:古代建築史

黨溪“進士”牌坊一景

    一個村莊竟然保存有四座明代牌坊,牌坊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侵襲,依舊傲然挺立,四座牌坊在村前池塘邊一字排列,莊嚴肅穆,與牌坊前的石階小路、店鋪連接成一條村中小街。牌坊上雕刻的內容清晰可辨,400多年來,它一直在激勵著村莊裡的後輩發奮讀書……這個牌坊所在的村莊,便是臨川區桐源鄉黨溪村。

    得志都成名進士

    從撫州城出發,經臨豐公路至桐源鄉政府所在地,行駛數公裡後左拐便是黨溪村。黨溪村是一個風水寶地,村南有獅山、龜山,村北是虎山、象山,逶迤形成後龍山,門前是一條清澈的溪水,諸山擋溪水,因此名擋溪,後易名為黨溪,是一個風光旖旎的小村莊。黨溪原為劉姓居住,宋理宗期間,豐城橫崗人熊道循入贅劉氏,後熊姓後裔在這裡繁衍棲息,人丁興旺,逐漸形成熊姓獨一姓氏村落。

    “一水朝祠盤玉帶,群山掩映踞龜獅。遙遙華胄溯吾宗,六桂傳芳到黨溪。得志都成名進士,合群不改舊家風……”這是熊氏村譜中記錄的一首詩。明代期間,熊姓後裔或曾在宦海沉浮,或曾在商海搏擊,或先官後商,或先商後官,財富聚斂到一定程度之後,便在家鄉買田置業,大興土木,營構華宅,故今仍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宅。明代初期,黨溪熊氏後裔在科舉中屢屢高中,並在朝中為官。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村裡首建“進士”牌坊,時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孫穗、撫州知府方學、同知汪嵩等一班官員紛紛為牌坊題字。熊氏並建成“進士第”,“進士第”為熊氏回鄉居住的宅院,富麗堂皇,氣派雍容,令人驚歎。室內藏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書畫卷。而“進士”牌坊成了村中的總門坊。不久,熊氏後裔又得中進士,於是在進士牌坊之側建成“世進士”牌坊。以後明代嘉靖年間和崇祯年間,村裡又有兩人得中進士,便在“進士”牌坊左側建成“清朝甲科”牌坊和“司馬大夫”牌坊。牌坊均選用上好青石料,坊殿浮雕“郭子儀拜壽”、“草船借箭”、“八仙過海”等戲曲故事,雕刻工藝精湛。四座牌坊排成一列,成為享譽一方的名勝。

    四修牌坊後人贊

    近日,記者在該村采訪時,看到這四座牌坊,雖經400多年風雨洗禮,風韻猶存,且四座牌坊全部用琉璃瓦覆蓋著。記者在“進士”牌坊的右下方看到一塊石板銘刻下這樣的文字:“1992年,熊厚祿、熊生茂、熊滿遠、熊全四人,居台灣44年,捐款1.3萬重修四座牌坊,為子孫後代科考興旺。”原來熊厚祿等四人在解放初前往台灣,40多年後熊厚祿四人先後回鄉祭祖,見“進士”牌坊等年久失修,熊厚祿首倡捐款興修牌坊,得到了其他三人的響應,為了不增加村民負擔,四人捐贈了全部維修費用。四人的義舉在村民中得到了高度贊揚。據該村村譜記載,400多年來,村民共四次捐款興修“進士”牌坊等四座牌坊,使得村中這一文物得以完好保存。

推薦閱讀:

家居裝潢中的十大風水禁忌

寺登街: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

安徽黃山市斥巨資保護古民居

柴家坡古民居群被列山西十大新發現之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