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0:神奇古堡——介休張壁古堡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0:神奇古堡——介休張壁古堡

日期:2016/12/14 22:12: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村名來源於天上的星宿?●古地道有軍事防御功能?●明堡暗道是劉武周所建? 

    海拔1020米,三面臨溝,一面平川,位於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的張壁古堡就處於這樣險要的地理位置。這種險峻地形,本身就有很強的防御作用,而古人還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難攻易守的地理優勢,在古堡地下又建有長達3000米、上下三層,四通八達,攻防兼備的古地道。

    這處集古代地道、仰韶龍山文化遺址、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眾多文物古跡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發現便被《人民日報》冠以“全國罕見”,同時被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譽為“國之瑰寶”,法國文化交流部蘭德博士評價為“不次於故宮的古堡”。它究竟有著怎樣的神秘色彩?11月12日,本報記者來到介休,對張壁古堡進行探訪。

  天上星宿地上古堡

  “滿世界聽說晉中的大院,但還很少有人聽說過張壁村這樣的古堡式村落——這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師陳志華在《中國古村落——張壁村》一書中提到的。現在,這裡已是國內外游客,特別是建築專家關注的熱點。”與記者一見面,按照約定等在村口的介休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秦明就這樣說。

    張壁古堡東距平遙古城40公裡,西通靈石王家大院,南望綿山風景區,北距介休市區均為10公裡。古堡占地面積不足0.1平方公裡,卻形成了集軍事、民俗、宗教等為一體的古建築群。

    張壁村源於何時、何以得名,在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但1995年,該村西南方向的一處磚窯生產時,曾出土了有金世宗四年(1164)年號的金代古墓。墓中的“買地券”上,清楚地寫有“張壁村”三字。僅以此推斷,村名至少已使用了848年。1992年退休後便回到張壁專心研究古堡的介休老者鄭廣根,則通過研究把古堡修建時間推到了北魏時期,“因為那個時期介休城曾遷至東南方向,有十幾年時間,修築有城池,所以初步判斷是那個時候在張壁修建的古堡。”

    村名的由來說法不一。張——《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拉弓射箭之意;壁——臨危為之壁,張壁便有“軍事重地”一說。另有人認為,古堡內以張姓為大戶,又曾作為軍事堡壘,所以稱為張壁。不過,後有人考證,張壁一直是雜姓村,所以這種說法依據不足。

    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東生、副總經理任兆琮及鄭廣根等,則更傾向於其名來源於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張壁古堡只有南、北兩個堡門,由南到北連接在S形的紅石街兩端。按照古代星宿方位,南堡門位於南方朱雀七宿第五宿,主國富民強的“張宿”的位置上;北堡門位於北方玄武七宿第七宿,主道德昌盛的“壁宿”的位置上,張、壁相連,“取意國富民強、道德昌盛。”

    張壁村與星象相符的,遠不只堡門。堡牆的整體輪廓,與十六顆星組成的奎宿星團的輪廓形相對一致。整個村子裡有11口水井,東面三口西邊八口。其中,東面三口與二十八星宿東青龍星的心宿星團對應,西面八口與二十八星宿西白虎的畢宿星團對應。堡內六株槐樹、堡外七株槐樹(現已部分被毀),則分別對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此外,目前已發現的與古星象相對應的建築物或標志物還有奎星樓、真武廟、龍神廟、金墓等。

    我國自古星象多運用於軍事。張壁古堡按照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來構建村落,既以軍事地位出現,其間又有民居建築,在我國並不多見。從這一角度,張壁可以稱為“星象村”。另有種觀點:張壁地勢險要、層層防御,但從堡內面積分析並不適於屯兵,因此軍事專家認為這裡應當是一個軍家指揮重地或者是一個儲藏糧草兵器的機密重地。

  地道內處處迷宮暗道

    記者決定在張壁古堡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一探其中的神奇。

    沿著古堡內早已被行人車輛打磨得油光锃亮的方紅石階前行,工作人員李麗娜卻將記者帶到了村中的可汗廟古戲台前。正在猶豫中,李麗娜來到附近的一間古屋內,原來地道入口就在屋內,“古堡地道,與堡內四通八達。地道為三層立體建構,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米至10米,底層距地面17米至20米。各高2米、寬1.5米,土結構,其內彎曲迷離,呈網狀結構。”聽著李麗娜的介紹,曲折迂回中,記者隨她向地道底層進發。

    初入地道,左手是一處藏於地下的土窯。窯內是一個黃土打就的倚牆土凳,這兒是士兵守衛的地方。前行3米左右,地道明顯有著毀壞的痕跡,李麗娜說,這正是日軍侵華的證據,因地道深不可測,日本鬼子最終沒敢進入地道,只是封堵了幾個出口。

    行至百米入深,地道中出現了一處“通天”的亮光,這兒是古人為防衛專設的立體三通:敵軍來襲,一旦進入洞口,上面的士兵即可通過豎起的地窖式通道,來去於上中下三層,互通敵情。大約行走至150米處時,借著地下如今設置的壁燈,記者注意到,平整的地道底部多了一處通向下方的暗道。李麗娜稱:“這是古人專門設置的陷阱。”敵軍來到地道內,一般難以取道進入,就算是偶爾有人識路進入其中,表面平整的地面會忽然借助翻板塌陷,讓敵人掉入洞內,直墜向下層,下面則是插滿釘子的木板。

    再向前,是馬廄、兵丁屋、指揮室、將軍屋等。行走間,李麗娜指著一個上下通達的細小洞穴說,這是古人的“電話”,古人用空心的竹竿插在穴中,上中下三層的“哨位”不用移動,即可通過最原始的“電話”,相互交流。

    不知不覺中,已到地道底層的最深處。前面是一道木柵欄,地道外陽光燦爛。記者正欲推門出去,李麗娜提醒:“注意安全。”收腳細看,記者不由得一身冷汗,原來,出口面向的是一處長滿酸棗刺和荊棘的深溝。

    回身再向另一條通道向中層、上層而去,一路上,或暗道或陷阱,或士兵窯或休息室,或伏擊窯或俘虜室……路路相通,處處迷宮,讓人瞠目結舌。而地道的多處,還設有暗道,通向村中居民的炕頭、地窖或客廳。

  古堡之謎有待破解

    如此奇絕、周密的地下迷宮,出自誰手?來到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游有限公司辦公室,早已等待著記者的鄭廣根說,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這樣的明堡暗道,出自隋唐時期。

    劉武周祖籍河北河澗,出生於隋朝末年的一個豪富之家。隋大業八年至十年 (612-614年),隋炀帝楊廣曾三次征遼,劉武周應募東征,因作戰有功被提拔為建節校尉。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劉武周揭竿而起,自立為王,國號為天興。為立穩腳跟,他依附於突厥,被封為“定楊可汗”。隋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次年五月推翻隋建唐,國號武德。唐武德二年(619年),即天興三年五月,劉武周攻陷平遙,六月,他率兵攻到介休,大敗唐軍,於張壁設立據點,屯兵屯糧。至十月,山西大部盡歸劉武周統轄。武德三年四月(620年)柏壁之戰持續近半年,劉武周兵敗逃往介休,後來率500騎棄並州北走投奔突厥。鄭廣根認為,張壁古堡,正是劉武周駐兵介休,防御唐軍之時,設立的軍事堡壘和屯甲藏兵之所。

    但也有專家認為,如此紛繁絕妙的地下地上堡壘,是由一向喜歡借助地道攻防的北齊高歡所造。高歡生於496年,卒於547年,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縣南),曾掌東魏兵權,稱大丞相。他以晉陽為基地,東征西討,一生傳奇。唐代著名宰相李吉甫撰修的《元和郡縣志》書中講述介休縣的歷史沿革時稱:介休縣……後魏明帝時為賊所破,至魏孝靜帝更修築,遷朔州軍人鎮之,因立為南朔州;《魏書·地形志》載:北魏介休,不復置漢故城,其所置者,在介休(城)東南二十五裡。由此,地理位置可推到張壁,因此有專家推斷張壁在北魏時期曾是介休縣城。據考證,魏孝靜帝時,新介休遷朔州軍來據守,朔州軍首領高歡慣用挖地道攻城,尤善挖三層地道作戰,而高築堡牆深挖地道,可滿足守備藏物之用,也與張壁古堡的實際建築相符。

    如今,張壁古堡依舊處處神奇處處謎,人們沒有完全破譯的,遠不只地道,古堡內建有關帝廟、可汗廟、興隆寺、真武殿、空王行祠、呂祖閣等古建。像古地道的主人之神秘一樣,可汗廟中供奉的是誰?處處建築、多處實物,為何與星宿相對應等等,至今難以找到准確的答案。

    提及古堡張壁,介休市市長王懷民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休市政府委托山西凱嘉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發建設的張壁新村已經建設完成。新村占地140畝,建築面積42000平方米,建設各種房型戶型350套。新村投入使用後,原居於古堡內的居民將全部遷入新居,古堡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