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59:绛縣文廟
日期:2016/12/14 22:12: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院中的水池內真有水?●大殿為啥定名大成殿?●南大門為何可以敞開?
11月2日,記者來到具有千年歷史的绛縣縣城,拜谒绛縣文廟,拜谒聖人孔子,拜谒這座據說給绛縣帶來源源文脈的古建。
绛縣文廟坐落在縣城西大街南面的教育局大樓背後,莊嚴而肅靜。這是一組形制規矩、蔚為壯觀的群體建築,坐北向南的長方形院落順南低北高之勢而建。自南至北,中軸線貫穿。
引溪水進入廟內
進入文廟大門,是該建築群的第一進院,院子正中建有一座橢圓形的石砌水池。水池似乎不起眼,卻很重要,它可不是個擺設,如果沒有這個水池,文廟就不是一個典型的文廟。據绛縣文物局提供的資料,該池有個專用詞叫“泮(讀pan,去聲)池”。查資料可知,所有的文廟,大門必然叫大成門,大成門正前方必然有“泮池”。
中國至少在周代就設有國家的最高學府大學,《禮記·王制》有言:“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也就是說,周天子設的大學叫辟雍,諸侯國設立大學叫泮宮。為何叫泮宮?和水有關。周代的辟雍中央有高台建築,四面環水,而諸侯建設的大學想要和辟雍類似,也有水景,但是規制必須低於辟雍,僅允許三面環水。
有古代學者解釋:泮的意思也就是半,“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故稱為泮宮。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官學,孔廟也遍及天下,而大多數孔廟為廟學合一,也就是既供奉孔子也培養學生,再則孔子曾受封為文宣王,所以孔廟也自然有泮池,只不過依據地理,大小形狀不一而具。
泮池在大多數文廟中都有,但是不一定都真的有水,現在的山東曲阜孔廟的泮池據說一直有渠而無水,绛縣文廟中的泮池卻是名實相符。由該縣陳村峪引入的溪水潛流於此,從泮池北壁的石雕龍頭中噴湧而出,注入池中,池下水洞又與外部水系相通,池水有進處有出處,別有意味。由於是溪水,因而池水清亮見底,可看見金魚自在游翔。泮池內栽有紅蓮,據說夏日時綠葉如蓋,蓮紅似火,荷香四溢,沁人心脾,因此绛縣百姓把文廟的泮池也叫做“蓮花池”。
泮池上一般有石橋,稱為泮橋。古代科舉考試時,學生過橋去拜孔子,稱為“入泮”。
站在绛縣文廟的泮橋上,看著腳下自由自在、歡快游樂的金魚,腦海中不由得想起宋朝大儒朱熹的那四句詩來: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天子命名大殿為“大成殿”
大成殿是绛縣文廟中地位最重要、時間最古老、氣勢最宏偉的建築,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主殿。大成殿得名於宋徽宗欽定,因為孟子曾經贊譽孔子為“集大成者”,所以宋徽宗就把奉祀孔子的大殿定名為“大成殿”。
據記載,绛縣文廟始建於後唐的長興三年即公元932年,元大德七年和明正德、嘉靖、萬歷年間都有重修和擴建,清初年被毀,僅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大成殿是元代大德年間的實物。
栉風沐雨中矗立了800多年的绛縣文廟大成殿,雖經過多次修繕,但主體結構仍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特征和風格,簡樸而莊重。大成殿的建築面積有200多平方米。殿頂為單檐歇山頂,琉璃殿脊,正脊高大華麗,中間豎立著一米多高的宮殿式寶剎。正脊東西兩面鸱吻高昂,八仙分立其中。八條垂脊如八道彩虹,畫出八條優美弧線,把殿檐高高挑起,如大鵬展翅,直指蒼穹。
大成殿為抬梁式構架,規制宏大,跨度寬闊,使用木材特別粗壯,其中,大梁長達十余米,幾百年來完好無朽。大成殿挑檐很長,足有兩米多長,這樣的建造形式讓大成殿顯得雄偉壯觀,同時突出的挑檐減少了風雨對主體建築侵蝕,延長了大成殿的壽命。
敞開的大門是一種榮耀
绛縣文廟正南為大成門,東西設有側門。依照孔廟舊時規定,當地有沒有出過“狀元”是衡量此地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據。如果本地沒有人中過狀元,文廟的大成門就得永遠閉著。宋真宗年間,绛縣人張觀高中狀元,因此,绛縣文廟的大成門是可以敞開的。
狀元郎在戲劇舞台上常見,但實際上中狀元實在不是一件易事。中國古代科舉1300年,有多少狀元?山西有多少?說法不一。
我省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曾刊登孫仁義老師的一篇研究文章:“2008年山東美術出版社《中國狀元全傳》592人;1993年沈陽出版社版《中國歷代狀元錄》列出596位狀元姓名;1994年7月30日《文匯讀書報》狀元共599人;2004年重慶出版社版《狀元史話》591人;199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版《中國歷代狀元錄》收有歷代狀元602名;200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國科舉史話》列出姓名671人;周臘生先生根據多年研究查考,可考出姓名或姓或年得出狀元數914人,可考出姓名或姓的682人,有傳記資料的531人……山西的狀元與中國的狀元情況一樣,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版本。韓茂莉等《中國古代狀元分布的文化背景》一文中,山西的狀元是10人。梅介人《中國狀元及其地理分布》一文中,山西的狀元是14人。李堯《山西日報》2010年7月26日“山西雁門關外唯一文狀元”一文中提到,“1300年中,山西省共產生文、武狀元13人。”
又有研究者考證說,明清兩代歷504年,先後舉行過進士考試201科,按籍貫統計,山西省竟無一名狀元。
從隋代科舉考試開始到清朝末年結束,一個狀元都沒有出過的縣比比皆是。
所以說,绛縣文廟敞開的大門可以說是绛縣人的一種榮耀!另外,清朝時,山西曾經有過三名探花,其中之一喬晉芳也是绛縣橫水人。
一座文廟凝聚重教風氣
大成門開是可以開,但一般情況下,沒有重大節日或祭祀典禮是不開的,仍只開西側門。西側門外豎有一尊古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也就是說,來绛縣文廟拜谒者,無論什麼身份,都要下馬下轎徒步進廟,以示對孔聖的尊敬。
從公元932年落成到公元1865年這933年的時間裡,绛縣文廟大規模的重建擴建達15次之多,也即大約六十年一次,而局部小修小整不下百次,記入縣志的就有幾十次。在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整修擴建,需要動用多少人工?耗費多少白銀?征用多少木料、磚瓦等等建築材料啊?一座文廟也正是绛縣歷代民眾對教育傳承不懈努力的體現。尤其可見绛縣尊師重教風氣之濃厚,狀元、探花的出現實非偶然。
重視教育的風尚在绛縣保留至今,近年來,該縣多次出巨資對優秀教育工作者予以重獎,僅在2012年縣財政就撥出專款30萬元重獎60名教師。而對那些優秀的學子也有表示,那就是在文廟內立石留名。所以說,绛縣文廟不僅僅是一個古跡,還是該縣現代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
從2004年起,绛縣文廟在僅存的大成殿與明倫堂的基礎上開始復建,恢復古籍記載中五進院落的規模,到現在該項工程已接近結束,绛縣文廟建築群這組“凝固的音符”重新奏響文化教育的強音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