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章丘胡山歷史古跡尋蹤

章丘胡山歷史古跡尋蹤

日期:2016/12/14 18:38: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章丘多名山,自古以章丘之鎮山著稱於世者,乃胡山。胡山巍峨聳立,雄奇秀麗,海拔693余米,聳立於章丘中南部,素有“小岱岳”之美譽。據康熙《章丘縣志》記載:“胡山在縣治南五十裡。脈自黃巢頂來,至此五十余裡,陡起一峰,極高大,東南一望,連峰沓嶂,與長白山之摩诃峰南北對峙,為章丘之巨鎮。”《濟南府志》記載:“岱岳癸脈,胡山最靈。”古時歷代章丘縣令多來祈祭。 

    一、脈接岱岳祈祭頗靈驗

    胡山人文厚重,歷史傳承久遠,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名山。早在唐代就建有天宮地母祠,興盛一時。天公地母祠,也稱天地行宮。舊時以胡山為中心,東至青州,西至濟南,北至濱州,南至泰山,方圓幾百余裡,胡山天地祠規模甚大。


    祭祀天地,乃古之大禮,在中國文化史上,人們祀祝於天地,視天為父,視地為母,人居天地間,天地人和諧為中國哲學的基本思想。古雲:“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不僅庶人凡夫敬祀天地,歷來帝王禅位、年節、慶典亦都敬天地,故北京有天壇、地壇之設。胡山為章丘之鎮山,古時人們將天地之祭典設在胡山絕頂,取胡山之高聳,天地遞接之意。天公地母祠為一四合院。正殿內塑天公地母像,大門上方懸有一石匾,上刻“天地行宮”四字(現存馬家峪村委),內塑天公地母像。


    胡山位於岱岳癸脈,祭祀頗為靈驗,宋治平三年(1066年)的祈雨碑即是史證。碑文曰:“胡山於章丘為最高,其神也最靈,相傳禱雨必有應。治平二年三年夏,境內連渴雨,始平馮公仰山欽神,克意勒命其門人衡鈞辭以為祝,而遣其佐寮奉之,率眾民以登祭。始,以尉王君和之行,即徹即雨,次,以薄陳君表臣行,約三日,如期雨。乃歲並濟,阖境薦豐,感休圖報,即山作廟,以木易石,以宇易龛,神就宴嬉,人起嚴肅。使天神有常福,人有常告,於事得宜,茲用為記。”碑文所記為宋治平二年、三年(1065年、1066年)夏,章丘連年大旱,民不聊生,章丘縣令馮安之與縣尉王君和、主薄陳表臣率民眾禱於胡山祭天公地母祈雨。約三日雨,三日即到,天果降甘霖,於是馮重修天公地母祠,以謝天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