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峽藝術:正在消失的四合院,數張手繪展現京城歷史之美!
日期:2016/12/15 0:36:38   編輯:古代建築史導讀:
一位年屆七十的退休工藝美術師,2002年起,開始致力於北京胡同的保護、記錄,並用畫筆記錄下那些曾經充滿生命力,卻依然無法阻止那些民居院落的消失。一旦失去大片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脈,和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渾厚氣息,變成了沒靈魂的城市。巴黎羅馬是整個城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如今北京沒有這個資格。北京之所以偉大,不僅是因為經典建築,還因為那些相對次要的、作為背景的老房子。
鄭希成先生畫北京民居宅院是從2001年開始的。當時他被北京舊城內整片拆毀民居四合院的行動震驚了,折毀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是空前的。北京雖然在1983年被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但對北京舊城如何保護,卻爭論了半個世紀,陸陸續續的拆毀一直未停。也就在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之後,事情起了變化,北京舊城改造工程引進了房地產開發商,政府劃撥土地,開發商出資拆遷重建,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拆遷瘋狂地進行著。
作者在退休後十幾年中,以年近七旬之高齡,不顧自己殘病的身體,走進京城各個胡同、尋找各式各樣民居宅院,有的已被拆的七零八落四合院裡,還時常冒著地產開發商驅趕和冷眼態度,在很多住戶協助下,把很多的已被拆除的、將要拆除的、已被保留下來的北京民居宅院,畫出了百余幅高視點白描民居宅院圖。
鄭先生是畫家、是雕刻藝術家,他不是以建築師的眼光來作畫的,所以,這些畫不是建築實測圖;同時,他也不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記錄院落保存的實況的,所以,畫中沒有畫出四合院中私搭亂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過實地調查,根據歷史照片或圖像,盡量恢復院落和建築物的原來風貌,有的就是在他記憶中很熟悉的北京四合院的固有風貌,把最美的東西奉獻給了讀者。鄭先生曾親眼目睹過野蠻拆遷的慘況,他不會忘記這些歷史場面,但他卻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畫稿中主要表現北京歷史風貌之美。
鄭先生特別注意了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歷,人文的因素決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築物的風格。既注意到兩進、三進占地在兩條胡同之間的大型院落,或占地兩三條胡同的王府,也沒有把兩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階層的人構成了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築的不同。北京舊城內、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內城多住滿人,達官貴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門大街以西同鄉會館多,進京的漢人官員和士大夫多;前門大街以東工商會館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條件狹小,出現了“奴欺主”式的窄條形四合院,但建築物的細部往往有精致裝飾,說明他們社會地位雖然不高,卻不乏資財。
【倒座房上風水牆】西城區太平橋東街1號
2002年9月4日
院南原先應另有一院,房屋比此院高,所以倒座房上增築了花牆。但探訪時,四周院落均已拆平,只余此院作為拆遷辦公室,無法得知原始情況。
【雞窩廊子拐子罩】磁器口西利市營胡同11號
2002年7月3日
這是典型崇文“奴欺主”型(即廂房遮擋正房梢間)狹長小院。二門西面四扇並門“中正安和”,門後為廁所。
正房是雞窩廊子的式樣,凹進一塊。崇文此類廊子很多,當地俗稱雞窩廊子。兩柱間有拐子花罩。迎門種水蔥,院中荷花、魚盆一片生機。
已拆除。
【東四四條美陽台】東城區東四四條86號
【恆興木廠大門洞】東城區北新橋
2002年4月14日
明清東直門是京城進柴木之門,城根到北新橋,有兩個大糧倉,海運倉與新太倉,沒有大場地,所以北新橋到交道口一帶是建木柴廠的首選,短短一裡多地集中了六七家大木場與棺材鋪。木廠進料時,要用大馬車拉木柴進門,所以這一帶有許多大門洞院落。
此類大門洞,只在北新橋到鑼鼓巷之間,尤其是北新橋到交道口最集中,不過已經在香餌胡同和土兒胡同危改中全部拆平,無蹤可覓了
【正對二條風水樓】東城區東四北大街499號
中西結合的鋪面房,西式房頂又加建一中式建築,樓下很難察覺其存在。07年修繕時好像拆除了中式頂樓。
【統一規劃居易裡】東城區麻線胡同10-22號
【通州水會忙滅火】清末救火隊
水會中,戴紅袖標揮旗指揮者稱“文善”,敲鑼報警指揮者稱“武善”,送水救火者稱“助善”。滅火工具水車為主,以及水龍帶、唧筒、梯子、撓鉤、水桶、燈籠等,水車射程可達15米。
北京歷史上以城南大柵欄為中心的地區水會最多,如同仁堂獨資興辦的“普善水會”就是成立最早、實力最強的水會之一。
【中西結合小巧院】 東城區建國門內內盛芳胡同3號
【宅基不正分割巧】 東城區燈草胡同36號
此地區明代曾是“紅燈區”,日偽時期這裡曾是一個漢奸的宅院,現在是機關宿捨。
此院是東西街坐南朝北的院子,地界很難做成門在西北角的四合院,所以設計者將地基劃分成兩塊,形成一個北房獨院和另一個三合院,並將南房北移,南房又變成明亮的北房,變成別具一格的幽靜小院。四顆石榴和後院的樹還保存完好,二門抱鼓石也保存完整。
【祁家行醫睦鄰裡】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96號
【冬雪春風度閒日】東城區美術館後街22號的冬與夏 之一
1998-2000年,這裡展開了首次“北京四合院保衛戰”,舒乙等眾多文人專家呼吁保護此院。趙景心(趙紫宸先生的兒子)夫婦,二位80多歲的老人拿起法律武器保衛此院,但最後還是被拆了。
此院四季各有美色,遺憾的是,我盡全力也未必能畫出此院色彩斑斓、幽靜舒適的感覺。
“1950年經梅蘭芳家人介紹,趙紫宸先生以100多匹布的價格從一趙姓中醫手中購得此宅,一直住到1979年以91歲高齡逝世。
“22號院成為一個標志、一個象征,成為對北京四合院命運的又一次檢驗。於是,兩位80多歲的老人對這個院子的堅守,遠遠超越了房主對自己居住權的捍衛--這無疑也是必要和正當的--而成為一個大無畏的文化行動:為凋零的古都文化和古老建築請命”。
【二門築廊開雙道】 東城區東四十四條19號
【清潔地爐古有之】 東城區南竹桿胡同82號
2002年5月16日到此,此院已被拆。二門不是垂花門,已經拆了,是什麼結構,我畫不出。9月來此還是搞不清,後在禮士胡同和燈草胡同又見到幾個這種二門,雖然殘破,但是將幾個完好的局部組合起來,畫出此圖。
屋頂也有煙道,但不是火炕的,應是地爐的,都拆了當時磚土壓著看不清。這種地爐頤和園還有。據魯教珍老師回憶,解放後此院為夏衍先生的住宅。
【新宅院裡慶周歲】東城區東總布胡同10號
據說是同仁堂樂松山兒子出生的住宅,也有人說不是。總之,這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合院結合道濟醫院、協和醫院等變化出來的一種中西合璧建築的典型。
2003年8月拆除。
【親睹先輩擴宅院】 東城區南池子大街68號
此院在南池子路東的一個小分叉內。房主王姓,祖上在安徽鳳陽做官,民國時做買賣。後人為現年91歲的老人王風韶,祖宅為68號院。78年前,少年的他親眼看到先輩們首先擴建了80號院(正南有月亮門的院),其後又擴建了78號院,當時為果園。
由此可見,民居不一定是齊整的方正之院,民居的變化與每個家庭的命運有著密切的關系。
【正月十五雪打燈】 東城區朝陽門內新鮮胡同38號
原是桂公府花園,此院除假山石不存,其他主體建築基本完整,戲台及逐漸增高的看台很有特色,尤其花園中的花廳、敞廳,後門的建築都很完好。
畫此院時,想起“雲遮月”,想起幼時正月十五燈節母親帶我們去大宅門裡看“放盒子”的情景。這樣好的府門,正月必放盒子,故將童年的記憶畫在圖中。
剛畫完不久,就拆了。
【寬敞外院有豪情】 西城區復興門內察院胡同25號
一般四合院大門與二門之間是狹長小院。此院不同,一進院是一片寬廣平地。
二門內是住宅,進內院後,有正廳與東西廂房,正廳三間,與五間北房之間有穿廊相連,平面構成工字形。這種工字形平面是宋元寺廟官衙府邸所流行的。北京民居很少見到這種布局,但大的衙署府邸還能看到,如《加摹乾隆京城全圖》所示。
【廟之西界不開門】 東城區南池子大街普渡寺西巷35號
按南池子當地習慣,廟的西面宅院不能開正對廟的門,所以原來35號的門開在普渡寺廟基高台之南。
南池子改造後,竟然將院門開在了廟基高台之北,嚴重違背了當地民俗文化。
圖中院門為復原原來位置。
【魏忠賢宅伴冰窟】 西城區北海東門園景胡同4-14號
這組院落據說是魏忠賢的宅子,從挑檐看風格一致,清水脊的做法也差不多。10號院裡邊的簡易樓原本是花屋子,藏花的窖。
此宅之前與陟山門街5號御史衙門相連,西牆外就是古冰窖,與北海、景山的景色連為一片。
【格扇二門獨此家】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58號
2002年8月15日
據西屋老住戶徐梅介紹,此宅曾是袁世凱侄子的住宅。此院以南為上,但所有房屋均高大齊整,保存完好,是一所很好修復的四合院。平廊的望板上繪有勾子蓮及團福壽字,它的格扇二門在京城民居中也很罕見。
已拆除。
【臨街經商鋪面店】 東城區朝陽門內南小街367號
2002年7月24日
現在此處是一黑白鐵修理店,當初絕不可能是這種店鋪,大概是布鋪等小商號。樓上是倉庫,樓下是門市,還有後門。一家在此,商住兩用。
二樓的萬字花版欄桿,是掛字號、招牌的地方,二樓上還有挑桿,用來掛幌子。
此房的掛檐版、門窗等木件基本保持原樣,實屬難得。
【小門小戶亦歡顏】 東城區南池子大街鍛庫胡同1號
2002年8月12日
此院坐南朝北,北房三間半,門占半間。南房三間半,東南角留半間。東西房為灰頂平房,院中一棵香椿,是一座舒適清雅的小院。
主人已將衛生間安好,修飾一新,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完顏府裡三垂花】 東城區東四十三條77號
2002年7月草 2008年8月補完
從東四十三條到十四條的四五個院子,在橫街胡同就能看到它的爬山廊。當時人們都說這裡是蒙古王府,後來找到此宅後人,才知道是完顏氏的府邸。二門是三間的垂花門,在北京還沒有見到別處有此種門。
東院一排七間帶拍子的房及第二排帶拍子的勾連搭房是干什麼的尚不得知。詢問此院後人,因為只有五十多歲,也回憶不出來。
因有人找到此院平面圖,才得以畫完復原面貌。
【完顏新宅靜安居】 東城區柴棒胡同55號
2008年8月3日
主人為東四十三條77號主人完顏氏後人,姓王。王家在賣了原宅邸之後在此院居住。影壁及如意門上的磚雕非常精致,很有特色。
此院曾是標租房,影壁前也蓋滿違章建築。落實政策之後,房主將標租房收回。現在違章建築已拆除,一家安居於此,並為母親安置了一間靜室。
【小巧玲珑寸土金】 崇文區前門外大江胡同21號
前門外寸土寸金,房屋密集,此院落是大江、小江胡同內常見的建築,外觀為居民院,實為小作坊,或是某種商品批發,做大買賣的院落。
此院一進門左轉,還能見到東房房山與北牆間橫著一塊原來是字號的匾額,隱約還留有半截看不太清的字跡。
可惜小江胡同還沒來得及考察,就與大江胡同一起消失了。
【御史衙門院深深】 西城區陟山門街5號
原為清代御史衙門。據幾代世居於此的高天嶺老人說,清末四大奇案“楊乃武”就是在此終審。
【傳統外衣現代囊】 東城區建國門內寶蓋胡同3號
這是一座保存很好的宅院。廣亮大門,外院為花園。北房與東西房不對稱,但是經巧妙設計安排,讓人感覺是方正對稱的宅院。
此院是在清末民初將洗澡間、舞廳之類的現代化生活帶入傳統四合院的建築,地板、花瓷磚地、洋式窗戶及燒水排水氣管道煙道都安排的井井有條。
可惜2002年8月20日被拆除。
【田家祖宅名人住】 宣武區菜市口丞相胡同41號
曾贊助“北京之魂”攝影展的田瑤女士是此宅主人後人。
此宅為田學景先生祖宅。清末其曾祖父在南方為官,祖父請原住人民大會堂西的崔姓營造廠花了三年蓋此宅。
倒座五間為客廳,北房兩間為學館。二進北房五間為曾祖住,南房五間祖父住,東房過廳為全家吃飯聚會處所。三進東房為祠堂,北房前為搭戲台處。
冬日所有廊子用木板封起,廊內放花,夏日木板藏在東北小庫。
解放後此院曾住朱德,習仲勳、黃炎培等領導人、名人。
可惜已被拆除。
【陟山門外觀景樓】 西城區陟山門街13號
據70歲高天嶺老人講,陟山門街13號原為李蓮英九姨太太宅院,後為法國人辦的助產士學校。門樓改為西式大門,日侵華時期為“八周旅館”,現為大雜院。
此院為靠北海東門最近最大的宅院,全院有廊子相通。觀景樓位置極妙,向西可看北海白塔,向東可觀景山。
【山東叔侄一家親】 東城區東四五條138號
2003年2月24日
龐家三兄弟年幼時父親亡故,家開鉛絲廠無法經營,奶奶做主將工廠變賣購置了此房產。據說原為清代官員宅院。因孩子年幼,故定產權人為叔父。叔父將三兄弟撫養成人,三兄弟亦視其為親人。叔父老後,其女欲獨占此院,所幸當年工人還在,證明世紀產權。三兄弟為不負養育之恩,將產權按比例分了。
因地形限制,院門開在東北角,地勢低窪,門外留了台階。
【四周更道保平安】 東城區東四二條21號
李培基之宅。李曾任國民黨政府河南省主席,解放後為中央文史館官員。
此宅日偽時期曾為日寇侵占改建,據本家人後說,前院為客院,沒有廊子。後院主房外不是做成抄手游廊,而是做成四間平房一樣的廊子,有柱楣雀替,欄桿。西邊院有車庫廚房,四周更道。
【切割亦留整體美】 東城區南池子大街普渡寺後巷10號
2002年7月15日
原為多爾衮管家宅院,已被分割為8、10、12、14號等多個宅院。8號為原花園,日本人在裡面蓋過樓。
此房格扇精美,木架粗大,大門的磚雕很有特點。兩廊有門可同兩院。此院原來只是花園的一部分。二門、影壁、棗樹已不存,但房屋結構、門窗保存完好。
院中石榴、葡萄、玉簪花營造出幽靜清爽的小院環境。
【八月十五雲遮月】 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90號
2002年8月6日
廣亮大門,東院是平頂抄手游廊的齊整四合院。院中大白海棠樹的葉傘遮蓋了大半個院。西院拆除正堂和倒座後,改造成西式瓦房,並用磨磚對縫牆辟成另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院落。
主人說,每年八月十五,滿院都是落地的海棠,眾人分海棠不亦樂乎,02年拆遷鬧得大家都沒此心情了。
鄭先生將主人所敘八月十五拜月,孩童在院中捉迷藏打秋千的情景記於畫中,追尋童年拜月、在親友大宅院嬉戲的場景。
【世代祖居進士第】 西城區復興門內察院胡同23號
2002年7月31日
此宅為古典文學大師葉嘉滢女士的祖宅,其曾祖為武官,祖父、伯父均為名醫,大門上原掛有“進士第”之匾。門內影壁上掛有“華佗在世”、“立起沉痀”等四塊匾。
可惜這座保存完好的建築,2002年8月8日被拆除。
【西藏活佛自家院】 東城區九道灣中巷13號
2002年10月26日
九道灣形成於明末清初,因糧倉“新太倉”低窪積水而棄倉後,開始形成宅院。直到20世紀20年代,西北部還是一片很大的廣場,當地人稱“大院”,而西巷13號前的小廣場被稱為“小大院”。
此院坐北朝南,是房主20年代在“大院”邊建起的自家院。房主是西藏活佛,在雍和宮“工作”,自己一家人住此。50年代常有蒙藏友人來訪。
現在此院是“經租房”,主人正在為收回產權而努力。
門前廣場曾是煤鋪,圖中將“搖煤球”的全過程畫出,這是過去北京人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留給後人知曉。
【馬家致富購三宅】 東城區石雀胡同15、17、19號
2002年10月12日
當地人稱“四棵槐馬家”,老住戶都知道這三個院子全是馬家發家後逐步購置的,不過馬家後人已無蹤跡。
選此三院,只是想說明北京的模具就是如此:四合院不都是四方的,“富置宅子敗賣家”,如此反復而已。比如馬家,還沒有來得及將三個院子拆了統一修建,有的院子修了,地界也不方正,就已經不再歸馬家所有了。
【半坡巧用顯廣宅】 東城區史家胡同內西羅圈胡同1號
2002年7月13日
從《加摹乾隆京城全圖》中可以看到這裡原是一片很大的宅院,此院位於其中,是南北狹長的宅基地,條件不是很好。
聰明的設計師采用了一種方案:正房用廣亮大門應有的比例建造,但偏東一些。東邊耳房過道窄一些,由於東西房與北房近,所以看不出。
東廂房房頂雖只有前坡,人在院中卻看不出此欠缺。
由於歷史原因,此院居住了幾十戶人家,所幸主人王大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保留了三間正房。所有來訪者無不為其寬敞精美而驚歎。是避免缺陷的成功設計。
屋內的裝修與家具相映成輝,過工字廳還可進入幽靜清雅另一居所。
難得的是南屋古老的格子門窗尚保存完好,這是不多見的,可惜此門窗及廣亮大門在2007年中遭到破壞。
【兄弟三宅院連院】 東城區八寶坑胡同37、39、41號
三個院落坐西朝東,是順義進城的農民三兄弟置的產業。雖然各自有門,但是院內又彼此相通。院子大門為農村的大梢門,可由老家的大車直接將糧食拉進院。
曾經被收為“經租房”,政府落實37號文件,主人收回房產。現在,大門及院內的違章建築均被消除,基本恢復原貌。主人很高興,舒適地住在院中,是老北京四合院中難得的好命運。
【北方園林好庭院】 東城區東直門內北溝沿胡同23號
2002年7月8日
梁啟超故居。雖是文保單位,但因為院中住戶較多,違章建築多,雜亂不堪,游廊年久失修,規劃局兩位年輕人到此院看後說“沒有保留價值”。
梁啟超、梁思成父子在中國文化史中的地位不提,僅從宅院結構看,亦有不少獨特之處,全院的水道設計,一到下雨,雨水全部自然流入花廳水窪中;後院假山下有通道直通花廳,垂花門與三門兩廊都是通道,是全院交通樞紐……此院主體結構清楚,房屋完整,如果將違章建築清除,則是一個非常優美難得的北方園林式宅院。
【半坡圍圈為何用】 東城區朝陽門內新鮮胡同42號
2002年9月5日
此院為桂公府靠西的一個別院,兩排七間高達的北方並不出奇,與眾不同的是其他三面的廊牆,與北房斷開不相連,到底是做什麼用,未得其解。
可惜未等民俗專家解開此迷,此院就被拆除了。
這張內向為圍廊,外側為牆的回廊院,倒是有點唐代寺院的意味。
【正房前後勾連搭】 東城區南池子大街82號、84號
2002年6月8日
從布局上看,82、84號原為一套四進宅院,卷鵬硬山,三進正房兩個硬山勾連搭,用平廊與後院相連,中院有一棵無法合抱的大樹,是民居中不多見的結構。
後院在危改中拆除,前院尚存,不知何人居住使其幸免於難。
【祈福遇福共賞福】 東城區九道灣南巷31號
2002年11月14日
從九道灣西巷轉到南巷,沒有出口只能繞回去。心急之人往往生氣,有的人到此不但不急,反而面對院門上的蝙蝠雕刻,覺得並沒有白走,巧遇福。
現在此院在修復之後,被改成簡單的門樓,花欄沒了,福也沒了。
【標准外院求嚴謹】 西城區學院胡同39號
2002年8月25日
這是一座很典型的二進四合院,不過垂花門及抄手游廊的建造上有點簡單,垂花門內不是三副四扇屏門,而是對正房者為四扇,兩邊為兩扇。游廊到正房,不是一拐彎,而是直通耳房,從廊子側邊進入正房。
初訪時,此院周邊已是一片樓房,孤立於金融街東側,若保留下來也是此區獨特之景。
當然,最終逃不了拆除的命運。
【符合標准有廚衛】 東城區南池子大街46號
2002年11月17日
主人在這個古老的院子中安置了現代化的廚房、衛生間等設備,既保持傳統風貌,又讓日常生活方便舒適,說明傳統民居不一定不適合現代居住,只能走拆除之路。
盡管房主在南池子改造中據理抗爭,最後還是被完全拆除。
【標准二進四合院】東城區石雀胡同43號
2002年12月25日
這是一座標准二進四合院,因為地界限制,主人身份階級背景需求不同,四合院面貌五花八門,沒有兩個四合院是一樣的,標准樣式也少。
此院院門為欄板式如意門,門道內天花板有團鶴彩畫,影壁為麒麟磚雕方心,全院花窗、屋門有木雕裙板,後院為佛堂,。
2002年拆除。
【多設屏門遮欠缺】 東城區九道灣西巷13號
2002年11月5日
此院門樓上原有飛鷹浮雕,門柱上一對瓜果花籃。進門後三面是綠色屏門,再左轉又是一扇綠色屏門。您一定認為屏門後應當是三正兩耳的另一間耳房,其實沒有。此院地界小,裡面只有小棚,但欠缺就被遮擋住了。
2008年夏雨,原住戶的孩子及70多年前的何姓房主一家30多口人回訪此院,盡管門樓上的浮雕已在1976年拆除,但他們還是要再雨中攝影留念。尋找舊時宅院,尋找自己的夢。
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以東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三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城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典型的坐北朝南的二進院,宅門建在整個院落東南角上,走過兩邊立著門礅的宅門,迎面是一堵影壁牆,影壁牆前向西為前院,前院南側為倒座房,舊時用作客房、書塾、雜用間或男僕的住所。自前院中軸線上的垂花門便進入面積較大的後院,後院坐北朝南的正房是供一家人的長輩居住,正房左右附耳房或小跨院為廚房、雜屋、廁所,院內東西廂房是晚輩的住處。
四合院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居住者還喜歡在寬敞的院落中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據《房地產志》記載:明代,四合院在建築規模、式樣和裝飾上有了等級劃分。因而在建築色彩上,除貴族府第外,一般住宅四合院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顏色,青磚灰瓦。雖以大面積的灰青色牆面和屋頂為主,卻在大門、二門、走廊與主要住房等處施彩色,大門、影壁、墀頭、屋脊等磚面上加若干雕飾,牆體磨磚對縫,工藝考究,雖為泥水之作,猶如工藝佳品。雕飾圖案更是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插月季的崐花瓶寓意“四季平安”,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堂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合院建築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征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個庭院,成為院落的基本單元,稱為一進四合院,兩個院落即為兩進四合院,三個院落為三進四合院,依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