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湖北武漢漢口鎮

湖北武漢漢口鎮

日期:2016/12/14 18:40: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漢口鎮

    今之漢口,原與漢陽相連,是漢陽縣屬地。即使在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兩地以河為界後,漢口也一直屬漢陽管轄,至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設立夏口廳,漢口始與漢陽分治。因此,漢口一直沒有如漢陽、武昌那樣環繞四周的古城垣。

   記載據潘新藻《武漢市建制沿革》的考證,漢口曾有過5個堡壘:楊口壘、白陽壘、牛湖堡和兩個漢口堡。[編輯本段]漢口堡概論第二個漢口堡,即晚清時代僅存在40年的漢口堡。漢口成為商業市鎮以後,常患後湖水災。1635年(明崇祯八年)漢陽府通判袁倡提議在漢鎮後面修一條大堤,以防後湖湖水泛濫。大堤上起橋口,下至堤口(沙包,今一元路靠近長江處),全長約11裡。 

    舊袁公堤,今為長堤街。因掘土築堤,堤外便挖了一條深溝,寬約2丈,漢水從橋口灌人,襟帶市廛,因名玉帶河,這一堤一河是漢口最早的人工屏障。歷史清鹹豐年間,太平軍和捻軍在武漢一帶活動頻繁,地方當局為固守漢鎮,抵御義軍進攻,決定在袁公堤外再築一道城堡。1864年(同治三年)漢陽知府鐘謙鈞、縣令孫福海與漢口紳商胡兆春等協議,籌集商款,築堡開濠。工程在今中山大道一線上展開,堡基密釘木樁,堡垣用紅石砌成。堡外挖一條深濠,堡內培植堅土。

     為通出人,開辟8個堡門,自西至東為:玉帶門、便門、居仁門、由義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門、便門。堡上建有炮台15座。3年後又加高培寬,並建上、中、下三閘蓄洩洪水。評價漢口堡修築以後,不但沒有起到抵御農民起義軍的作用,反而束縛了漢口市區的擴展。夏口與漢陽分治後,即議撤去城堡,創修馬路。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湖廣總督張之洞設置漢口馬路工程局,准備修築漢口馬路。當時民智未開,拆屋讓路之舉難以實行,便擬拆毀漢口堡來修築馬路。

      1907堡修路工程開始,上起橋口,下迄歆生路(今江漢路),同時動工。修路前後,張之洞正籌集經費贖回比利時欲立租界私購的土地(今劉家廟一帶),於是議以此路地皮變價集赀,作為贖界之用。此議遭到漢口紳商的反對,密昌墀等連連上禀力爭,張之洞乃另向官錢局籌款贖界,而此路仍為本地所有。此路當時稱為後城馬路。修成之後,從前人跡罕至之處,變成輪軌交通,店鋪林立的鬧市。這就是今日中山大道的上段和中段。[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概述漢口1949年以後,“漢口”不再是一個官方的行政區劃名稱。這一點,漢口與武昌、漢陽不同。武昌、漢陽至今仍是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而漢口被分割為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三個區級行政區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