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春秋話玉河
日期:2016/12/14 18:50:52   編輯:古代建築史今天位於什剎海東的萬寧橋到地安門東大街路北的古河道玉河(御河)的一段,已從暗河變為明河,兩岸也修建成美麗的公園。東城區政府從2006年開啟“北京玉河歷史文化恢復工程”,恢復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多米,並在河道上修建了雨兒橋(東通雨兒胡同,西通拐棒胡同)和福祥橋(東通福祥胡同),因這兩座橋是白玉石欄板,和清澈碧綠的河水相映相輝顯得古香古色,使此處又呈現出元明時古都風貌。而河道兩旁的建築則主要以清代的古建四合院為主。在福祥橋西的平安大街上復修了福祥寺。在2007年,在復建挖掘玉河的過程中,發現了元代時通惠河的河堤遺址,玉河庵的山門和東西配殿的地基。我國著名的文物考古專家徐蘋芳先生說,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並在河畔的臥地巨石上親題“通惠河玉河遺址”。
福祥寺
雨兒橋
玉河畔著名文物考古專家徐蘋芳先生題“通惠河玉河遺址”石碑
郭守敬引水入大都
玉河修建於元代,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苦思,河北邢台人,精通數學、天文、地理、水利等。在元至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什剎海的水系修建大都,並以什剎海的東岸為大都城的中軸線建城。為了解決大都城的水源問題,由郭守敬修建了從京北昌平縣白浮泉到大都的引水工程。從昌平縣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匯集了一畝、榆河、玉泉等眾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甕山泊(頤和園昆明湖)。從甕山泊經長河(高梁河)流入和義門(西直門)的水關到積水潭(又叫海子,以後明代叫什剎海)。從積水潭東的萬寧橋(步糧橋、後門橋)經大都城皇城的東牆外流過沙灘、北河沿、南河沿,經御河橋南,出麗正門東水關,再轉向東南流入文明門外的金閘河。再從金閘河往東40裡流到通州張家灣西的高麗莊,入白河,全長約82公裡。
鮮為人知的是,郭守敬還在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主持疏通了京杭大運河山東境內的會通河。這條河南從安山起北抵臨清,全長250裡。這段河道已淤塞多年,如不疏通,大運河則不能通運到京。郭守敬在會通河上修建了30余座石閘,每閘都是設計巧妙,雄偉壯觀,而又科學實用,故人們稱為“閘河”。會通河的疏通,使大運河的漕運能直達通州,給通惠河的疏通和漕運奠定了基礎。
忽必烈命名通惠河
白浮泉的引水和通惠河的疏通工程從1292年動工,特別是玉河段,不但有民工挖河,朝廷的官員們也都要參加勞動。工程在第二年秋全部竣工。當時江南的糧船在積水潭的東北岸擠滿,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蕩蕩排船駛行,大都城的人們爭先觀看,熱烈歡呼,猶如過節。元世祖忽必烈正從上京和林回來,在萬寧橋上看到水面全是糧船,“過積水潭,見舻舳蔽水,大悅”,親自命名從萬寧橋到通州的河道為“通惠河”,“通惠河”的河名是忽必烈起的。現在人們一般稱大運河的北運河一段為潞河,從東便門至通州的一段為通惠河。但在元代前,現在的通惠河叫潞河,到金代時叫金閘河,因金代時也疏通過潞河,並修有閘壩。而從萬寧橋到金閘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內,並流經元代的皇城根,故稱為“玉河”,又稱為“御河”。
玉河宛如小秦淮
通惠河的疏通工程中,玉河一段是完全新開挖的。以後因玉河或變暗河,或消失,人們也就把玉河忘卻了。通惠河疏通,因南方的糧食和各種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到大都城,而積水潭的東北岸成了大運河的最終碼頭,所以積水潭十分繁華,特別是東北岸,現在的煙袋斜街一帶。岸上是旅館、酒樓、飯館、茶肆、各種商店等遍布,成為大都城內最熱鬧的地方。積水潭又成為大都城裡最美麗的風景區,尤以荷花著稱,古人多有詩文。如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荷花最盛,六月間,仕女雲集。凡花開時,北岸一帶,風景最佳。綠柳低垂,紅衣粉膩,花光人面。真不知人之為人,花之為花。”有詩句:“十裡藕香連不斷,晚風吹過步糧橋”。積水潭的“銀錠觀山”還成為京城裡觀西山的第一佳處。而在玉河上,也是貨船來往,景觀壯麗。兩岸也是店鋪彼鄰,宛如江南秦淮。
吳仲再疏通惠河
在元代,通惠河疏通後,解決了大運河的最後結症,使漕運的糧食和各種貨物直接運到大都城裡的積水潭。漕運最多時,一年可運糧達二百萬擔。但到明初,因為戰亂,還有大將徐達修建北京城時,北京城的南城牆向南移,從萬寧橋到崇文門外的河道已不便漕運。漕運只能到東便門外的大通橋下,因此通惠河當時又叫大通河。明永樂年間修建的紫禁城、社稷壇、太廟、天壇等皇家古建,所用的大木、神木等,因只能運到崇文門外,故在崇文門外建立了“神木廠”(今花市大街處)。以後通惠河又遭淤塞,雖有幾次疏通,但因各種原因,疏通失敗。到嘉靖七年,因大量皇家壇廟古建等的需要,在巡倉御史吳仲的主持下,又一次疏通通惠河。吳仲是按照郭守敬的引水路線加以疏通,並取得成功。據《通惠河志》載:“尋元人故跡,以鑿以疏,導神仙、馬眼二泉,決榆、沙二河之脈,匯一畝眾泉而為七裡泊(甕山泊),東貫都城。由大通橋下直至通州高麗莊與白河通。凡一百六十裡,為閘二十有四。”因吳仲疏通通惠河有功,人們在通州為他建祠紀念。
到清光緒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漕運停運,但通惠河的歷史功績卻永存,尤其是北京的很多古建,木料大多是產自南方的雲、貴、川、鄂等省,是通過大運河和通惠河運到京城的。在元明清三代,京城人民吃的糧食也大多來自南方。如在明嘉靖年間吳仲疏通通惠河後,一年從南方運糧可達四、五百萬擔。還如明正統年間,土木之變後,瓦剌部入侵北京。兵部尚書於謙為防止瓦剌部到通州搶糧,就從通州往北京運糧,用了五百輛大車,日夜搶運,一直運了半個月。後瓦剌部果然去通州搶糧,結果落空。從這一事件,可見大運河運糧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