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門小伙現場編制竹物。 深圳商報記者 聶 燦 攝
近日,大批市民前往文博會會場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與民族記憶的“背影”,每一個展品都仿佛講述著無言的歷史,傳承著千年的韻味。
“壓店之寶”引人注目
作為“非遺館”內最高、最大的展區,“深圳香雲紗”最為引人注目。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歐陽小戰把“香雲紗”的全套染整技藝搬到現場。近5米的整染架,長達30余米的莨綢布料,還有展廳內重達300公斤的薯莨原物,讓中外觀眾大呼“神奇”。
展位上最大亮點莫過於一塊走過80載春秋的香雲紗,這件“壓店之寶”是當年歐陽小戰的祖父從香港帶回的精品,九宮格紋路依舊清晰動人,讓現場觀眾從中感受到非遺傳承的脈絡。從15世紀左右,廣東就開始批量生產香雲紗。上世紀三十年代,深圳龍崗的歐陽家族即已掌握全套香雲紗染制工藝。
“非遺”精品匯聚一堂
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精品匯聚一堂,為人們打開了走入“非遺世界”的大門。
作為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的特色展館,4號“非遺展館”自宣傳之日始就備受市民及專業展商關注。奪目的唐卡工藝品、精美的壽山石雕、脫胎漆藝、海南黎族老太現場表演的黎錦、樹皮布,蘇州的蘇繡,以及廣東本土的香雲紗……來自17個省份的241項文化內涵深、產業化程度高的項目紛紛亮相,館內濃郁的人文風土氣息充斥著展館的每個角落。
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主任王程太表示,此次文博會,共有6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亮相,館中展出的每一件物品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每個展品的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非遺館內,各項目傳承人的現場展演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幾乎每個展區內都圍滿了對“非遺”感興趣的游客,精彩的“非遺絕活”不時博得陣陣掌聲。
來自湖南的菊花石雕刻絕技讓觀眾啧啧稱奇;蘇繡展區前,精巧細致的繡品讓游人駐足品賞;浙江的泰順木偶戲引來驚歎聲一片。

海南展區,黎族老太表演“織繡技藝”。 深圳商報記者 聶 燦 攝
傳承歷史大開眼界
湖南參展商關靜告訴記者,“我在展區內見到許多民間老藝人,有機會與他們近距離交流非遺保護心得。聽老一輩的藝人講‘手藝’故事真是難得的經歷。”
現場有很多父母攜子女前來參觀,他們紛紛表示:“算是開了眼界了。”一位家長說:“我留意到有個展位叫‘大布江拼布繡’,看上去就是很簡單的縫紉作品,沒想到也是非遺,除了藝術價值,還有深厚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