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雲厚仁村:山川形勝有傳奇
日期:2016/12/14 18:42: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缙雲縣毗鄰仙居的三溪鄉,有一座海拔900多米的高山,名喚鳥尖。在“鳥尖”的腳下,一個500年歷史的小村莊靜靜而臥,它有一個頗具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名字——厚仁。
村莊四面青山,一條清澈的小溪自西向東從村前的南面山腳下緩緩流過,它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龍溪。
傳說越王勾踐在此躲過吳王追殺
龍溪流經一個名叫龜山(又名漴嶺山)的小山包處,是一處三丈有余的斷崖,原本平順舒緩的溪水頓時如脫缰的野馬狂奔而下,形成了一道壯觀的瀑布,聲如滾雷。強勁水流常年累月的沖擊,在斷崖底部沖鑿出了一個巨大的圓形水潭,名叫漴潭。潭水有多深?歷朝歷代村裡水性最好的青壯年也從沒能潛到潭底。
被如纛如練的漴潭水霧遮蔽著的漴嶺山頂上,有一座名喚“漴潭殿”的小廟,供的是北海龍王。別看這廟是那樣的不起眼,卻是當地村民的“聖地”,祈福求雨,尋醫問藥,都少不了要來這裡,據說很靈驗。這且不說,有一件事倒是非常神奇,就是掉落在廟宇周圍腐殖土中的鳥屎,據說具有非同一般的藥用效果,是治療眼疾的靈丹妙藥,直到解放前夕還有不少人從遠在數百裡外的台州、溫州一帶專程前來采挖,或者把病人抬到漴潭殿來求藥。
不過,真正使這座小廟名聲遐迩的,是傳說越王勾踐在此躲過一劫。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兵敗會稽,一路東逃。這一日,越王率殘部,趟好溪、過壺鎮,策馬飛躍前路境內的“馬飛嶺”,跌跌撞撞來到漴嶺山。但見這裡崖如刀削,壁似斗立,草深林密,山下又有滾滾龍溪奔湧而過,地勢十分險要。越王估計吳王夫差他們一時半會還追不上,於是就傳旨在此稍作休整。可是,一口氣還沒喘勻,就聽得戰旗獵獵,喊殺聲聲,直搗耳鼓,吳王夫差已經追到近前。
倉促應戰吧,三五百傷兵殘將,哪裡是吳王十萬狼虎之兵的對手?暫時躲避吧,漴嶺山雖然草深林密,終因地勢狹小而又太過陡峭,不便藏身。
“難道天真絕我不成?”越王一時沒了主意。
“主公,暫且到廟中躲藏一時,待我等引開追兵,再回來接應主公!”親兵頭領說罷硬將越王推入廟中,而後召集人馬倉皇沿路東逃。
吳王夫差上得嶺頭,只見越王手下的殘兵敗將就在不遠處狼奔豕突,不禁樂開了懷:“嘿嘿,勾踐小兒,今日你命休矣!”正要下令全速追擊,猛然發現小廟門前系著一匹大白馬。那不正是勾踐的座騎“白龍駒”嗎?
吳王夫差得意地大笑三聲,喝令手下將小廟箍桶般團團圍住。夫差來到廟前,正欲親自進廟將勾踐生擒活捉出來,但見廟門上珠網密布,地上塵埃盈尺,吳王愣住,料想勾踐必不在此處,遂傳令三軍火速追趕,他自己則在侍衛簇擁下,翻身跨上越王的“白龍駒”。誰知這“白龍駒”一個騰空,將夫差狠狠甩落在地上,繼而一聲長嘯,躍入山下的漴潭之中。吳王夫差只得悻悻然追趕前面的隊伍去。
小廟內,越王勾踐真真切切躲在一尊黑臉神像後面,逃過了一劫。他轉身出來,面對神明哭拜不止!
勾踐復國後,曾派特使前來,大興土木,重修廟宇,賜封北海龍王為“鄧天君元帥”,賜漴潭廟為“龍王廟”,以表彰北海龍王的救命之恩,追念“白龍駒”的忠勇之義。
時至今日,每逢農歷九月十八,厚仁村及附近兩個村莊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通過迎案、疊羅漢、演平安戲等儀式,紀念庇佑一方平安的“鄧天君元帥”。
厚實的人文底蘊是厚仁人的驕傲
厚仁是一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目前有920多人口的古老山村。村民主要姓李、應、項三姓,而項姓占了多數,幾乎是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厚仁歷代子孫始終以先輩操守為垂范,尚仁厚德,崇文重義,敦鄰睦族,奮發有為。
項氏,始祖為春秋時期之芊公,東漢時期即成為遼西望族。歷朝不乏中庸耿介之士,世代皆有睿智賢良之輩。如“項橐以七齡之幼為孔子之師;項羽以拔山之力揮戈滅秦;項斯以詩文之麗人以文傳”,典故“逢人說項”之項,說的就是項斯。正因如此,宋理學家朱熹曾為《瀑泉項氏宗譜》作序,雲:“項氏其盛族哉!”
厚仁這一支項氏,即源出於瀑泉,乃楚大將軍項燕之後。據宗譜記載,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0年左右),項氏祖先項元珍是挑著“打小鐵”擔子從永康走進厚仁並站穩腳跟的。可就是這樣一個以澆鑄鍋鏟、湯勺、修補鐵鍋等為業的手工藝匠人,卻有著一般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沒有的遠見卓識,深深懂得文化是提升氏族素質、改變精神面貌的力量。開基之初就給後世子孫立下了尊宗敬祖,耕讀並重,詩禮傳家的規矩,教育子孫要恪守厚德、尚仁、守信、知書、明禮、孝順、悌敬做人根本,一代代一朝朝,湧現出一個個名聞鄉裡的“讀書人”,流傳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人文佳話。
項氏有一個非常隆重的祭祖禮儀,且是每年春秋兩祭。祭祖所用陳器、具馔,以及禮儀程序都有嚴格規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鼓勵族中丁眾發奮讀書,提高文化素養,不管是祠堂祭祖,還是清明、冬至時節在祖先墳頭祭奠,都把恭讀祭文作為一種特別的榮耀,特別的獎勵。恭讀祭文者,必須是當年或上一年祭祖儀式後取得功名的人,同時,祭祖儀式結束後,凡取得過功名的人,可以比常人多分得一份馔品,多分得一份人丁錢。
厚仁項氏,自元珍公奠定基業後,重視文化、重視教育即成為家族傳統,辦私塾、聘西賓、為蒙童設席授課成為時尚,村中書聲不斷,族中人才輩出。先後有“十八藍衫”和“十八書箱”之說。
項氏宗譜載,清朝期間厚仁項氏先後有33人考取了秀才以上功名,其中武秀才4人。而在最為鼎盛的清末,有18位生員幾乎在同一時期考取了秀才,脫去短衣筒褲,換上了藍色長衫,區區二三百人口,竟出了十八位秀才,一時成為五裡三鄉廣為傳頌的美談,被人們雅稱為“十八藍衫”。
推薦閱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繞梁牛王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岱廟謎雲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忠烈楊祠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普救奇塔
科舉制度廢除後,新學興起,厚仁項氏有更多寒門子弟走進學堂研讀新學,學成之後,紛紛受聘於縣內外各新式中小學和師范學校,傳道授業,教書育人,並湧現德福、文肅、城佑等多個教育世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厚仁項氏有項镒等18人同時挑上書箱,在縣內外各中小學校任教職或校長,被人稱頌為“十八書箱”。民國時期,在厚仁眾多“教書先生”中,人稱“處州三傑”之一的項體忠(三傑中的另兩人為應有陶、徐世勉)是出類拔萃的一個。
厚仁前山腳下,有一座專為一個女人、並且是皇帝敕建的祠堂,它叫貞節祠。
這個得到皇帝表彰的女人姓應,21歲那年嫁到厚仁,丈夫是一個比他小5歲的讀書人,家境還算富足,一心苦讀詩書,想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但總是差土豆皮那麼厚的一層運氣,每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能上榜。常常面壁長歎:“時也,命也,運也!”郁久而成疾,不多日竟形銷神鎖,臨終前對應氏囑道:“爾之質性溫柔,吾固知其自守,但歷久不容變志,堂上二人須當孝順;膝下二子更當愛勞,毋使嬉游;及稍長,必擇良師以訓之。功名之事吾不能得之吾身,倘或得之吾子,即在九泉下亦甘心焉!”語畢而又呼之:“爾當謹記,吾將逝兮!”遂瞑目而去。
是年,應氏年26歲,長子球4歲,次子琳2歲。
沒了男人的家,好像一把沒有了主心骨的雨傘,要支撐起來擋風遮雨可沒那麼容易。叔叔伯伯們也再不願意和應氏及兩個小侄子合吃大鍋飯了。
一個裹著小腳的年輕女子,下地做農活肯定是不能的,攬些短工打,更不現實,還有兩個幼童得撫養,除了解決吃的穿的,還得積攢些銀兩備著給兩個兒子長大了讀書請先生用。
應氏誓不改嫁,以幫村人剝麻、搓玉米粒,揀茶籽殼掙點小錢供養兩個兒子,直到兒子長大成人考取功名。
應氏51歲這年,因“上而二人安厝,以婦道而兼子道;下而二子成名,以母道而兼父道,悉成丈夫臨終之囑”而收入縣志,並呈報朝廷,道光帝賜修貞節祠一座,並御筆親書“貞節祠”三字。
只是這座經歷百多年風雨飄搖,雕刻精美的前山祠堂也早已破敗不堪,倒的倒,拆的拆,如今只剩下個還算完整的門臉兒,而它背後的故事卻在厚仁村代代流傳。
村中古建築破敗中體現精美
厚仁村民居以典型的古建築四合院為主,至今,村裡仍然保留有多座始建於明、清、直至民國初年的老宅院、祠堂或牌樓等遺存。小的院子,正房、廂房等10多間,大的,正房、廂房20多間。雖然建築規模算不上宏大,但無論是土木建構還是磚木結構,均有高昂的馬頭牆,寬敞的天井,樓屋為跑馬樓,檐出重檐;建築立面呈前低後高、兩翼護衛之勢,使建築主次分明,藏露得體,極具空間秩序感;屋內裝飾雕梁畫棟,精雕細刻,精心有致,卻又給人以簡潔、樸實、敦厚印象,毫無窮奢極侈之感,體現了主人不事奢華的平靜心態。
上文提到的貞節祠青磚為牆,黑瓦覆頂,雕梁畫棟,垩以朱漆的古建築,從現在殘存的一爿完整的前門臉,以及腐爛傾斜的梁柱上,依然不難看出這座古建築昔日曾經有過的輝煌、宏偉、精致。細觀這個行將被毀的建築,發現牆體內有用泥土燒制拼接後的瓷管,想必那就是當年的下水道,可見古人超前的建築理念。
據村民介紹,建於明朝末年的上新屋是厚仁村第一幢磚木結構四合院,正房、插廂、轉廂共計20多間。前年,因為修建公路需要而整體拆遷,通過廢墟上殘留的精雕細刻的木構件,不難想象,當初這幢民宅有多精巧。
與上新屋一路之隔,現在仍然完好使用中的一個老宅院,名叫下新屋,據說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築規模不大,一個中堂(方言稱“私間”),四間正房,四間轉廂,兩間插廂。東西走向的走廊(俗稱“街沿”),連通相鄰的另一座宅院,在這條走廊兩端各有兩扇木門,門一開,兩座宅院貫通成一體,而門一關則自成一個獨立、封閉的整體,可見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方便、安全和寧靜的要求。
宅院中有一百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四周的“街沿”和檐溝(排水溝)都鋪設了平正的青石板,整齊劃一,整潔雅致。天井中間,則用經過精心篩選、大小均勻的鵝卵石精心鋪砌出象征吉祥、安康的各色圖案。寬闊的天井不但使整座宅院寬敞明亮,還有順暢的排水功能,而且更暗藏美好寓意。下雨天,雨水自四周屋檐滴下,匯集於天井,經檐溝流入下水暗道排出屋外,謂之“四水歸堂”,暗寓“天降鴻福”之意,又確保天井沒有積水。
精美的木雕是這座宅院最大的亮點。橫梁、斗拱、牛腿、檐角、門楣、窗戶上都有分布。這些木雕,吸取了東陽木雕之精髓,以浮雕、透雕為主要工藝,刀法純樸圓潤,刻畫惟妙惟肖,令人賞心悅目。木雕花紋、圖案中,大量采用了獅、鹿、蝙蝠、鳳凰、松樹、牡丹、菊花等極富生活情趣,又暗含深刻哲理的動植物圖案,既充分表現了主人質樸、清雅、脫俗的本質品性,又表達了人們對平安、吉祥、豐足生活的真誠期盼。
項氏宗祠建在村南入口處,背靠槠樹山。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重修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擴建上廳、升高中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不著一釘一鉚;青磚浮雕門牆,戲台翹角飛檐,上下兩廳梁柱間遍布匾額楹聯,紅光耀目,金色璀璨。
1940年,厚仁項氏提供宗祠開辦民眾學校,力圖掃除文盲,提高本族及各族鄰文化素養;1946年,民眾學校改辦為短期小學,後又成為正式村級完小,直至1980年,小學搬遷到漴嶺山原中學校捨,項氏宗祠一直是全村學齡兒童的搖籃。
2011年4月11日(農歷三月初九),項氏族人以5萬元之巨,從村委會贖回宗祠產權,同時在短時間內籌集善款40余萬元,用於祠堂大修。
2012年3月31日(農歷三月初十),歷經二百余年滄桑,一度搖搖欲墜的項氏宗祠,重放光華。項氏族人商定,今後,項氏宗祠清明時節是項氏舉行祭祖儀式的場所,平時則向全體村民開放,成為全村文化休閒活動和傳統道德教育中心。
推薦閱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繞梁牛王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岱廟謎雲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忠烈楊祠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普救奇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