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1:威武署衙——霍州署衙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1:威武署衙——霍州署衙

日期:2016/12/14 22:12: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影壁雕有二龍戲珠圖案?●衙門裡還修建有土地廟?●中軸線竟然不是條直線? 

    在霍州老城內最為繁華的東大街上,有一處極為宏大的古建築,就是著名的霍州署衙,它也是目前為止,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州署衙門,與北京故宮、河北保定直隸總督府、河南內鄉縣衙並稱“中國四大古衙”,分別代表了古代中央、省、州、縣四級行政機構的辦公場所,而其中尤以霍州署衙年代最為久遠。

    霍州署衙始建於1300多年前的唐代,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現保存建築為元、明、清時期,其中最重要的署衙大堂為元代建築。霍州署衙總建築面積為3.85萬平方米,分中軸線、東輔線、西輔線三大建築群體,現保留面積為1.87萬平方米,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州市文物局長薛有生的辦公室就在署衙的一個偏院裡。幾年來,薛有生致力於霍州署衙古建築的保護及開發。

  曾是元代皇帝的行宮

    站到霍州署衙門口的古城東大街上,最為吸引人的就是路南氣勢恢弘的二龍戲珠影壁。龍是皇帝的象征,只有在皇宮才能看到用龍的雕塑,一般官衙裡影壁上的圖案大都為麒麟,有祈福納瑞的意思。但為何霍州署衙的影壁上會出現二龍戲珠?薛有生告訴記者,由於古代霍州地處交通要沖,南有白璧關,北有韓信嶺,向來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兼有行政職能、軍事職能、驿站職能的重要衙門,最重要的是因為境內有大量駐軍,皇帝住到霍州有極大的安全保障,所以在元代時,霍州署衙一度成為皇帝出游巡視時的臨時行宮,所以在霍州署衙門口看到二龍戲珠的影壁,也就不奇怪了!

    霍州署衙始建於隋唐年間,最早為隋朝虎牙狼將宋老生的軍中幕府,後又成為唐朝開國名將尉遲恭的帥府行營。尉遲恭曾與唐王李世民在霍州大戰,一度將李世民率領的唐軍逼到了陶唐峪,後來李世民使計收降尉遲恭,尉遲恭便奉命鎮守霍州,霍州署衙的前身就是尉遲恭的行轅。

    元大德七年(1303)平陽大地震,霍州署衙被夷為平地。第二年,霍州監州失刺不花與知州李伯淵奉命重新修建,如今霍州署衙尚存的許多建築就是當時修建的,後來經過明、清兩代陸續增補修葺,日臻完善。

  “問題”官員須在土地神前反省

    穿過古城東大街,首先看到的就是“古霍名郡”牌坊,明代以前叫“承流宣化坊”,是以前教化老百姓的地方。薛有生告訴記者,據《霍州志》記載,早先霍州署衙前面共有東、西、北三座牌坊,其中一座就是現存的“古霍名郡”坊,另外兩座是過街牌坊。

    經過牌坊,就進入了署衙的范圍了,迎面先看到的是霍州署衙的第一重大門——谯樓。谯樓東西15米,南北11米,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1985年塌毀,1990年重新修復。谯樓門洞上楣書有“振辰”二字,源出於《論語》中的“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如果執政者能以德感人,則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順。谯樓音通於“瞧樓”,在古代,只有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才會修建谯樓,一般位於城中衙門前,而且大都為這座城市的制高點,是一座城市的瞭望台和信息台,樓上安置大鐘,谯樓具有擊鐘報時、巡防守夜、軍情聯絡、張貼布告的功能。

    穿過谯樓,便進入一處空曠的場地,此處東西寬40米,南北長60米,是古代知州舉行儀式和百姓“鬧社火”的場所,名曰丹墀。丹墀東邊為快班、捕署、土地廟,西邊為司獄司和獄神廟。快班就是專門負責偵破案件和緝拿罪犯的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刑警大隊;捕署則是負責州署所轄區域治安和統帥的機關,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司獄司即是現在的監獄或者看守所,獄神廟就修建在監獄旁邊,廟內供奉著管理監獄的獄神。在古代,祭拜獄神的既可以是獄官獄卒,也可以是囚徒人犯。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緣何要將土地廟與這些“司法機關”劃歸一起呢?

    薛有生介紹,據史料記載,土地廟建在衙署裡,原本是官員崇尚感恩自然、祭祀土地神的意思,但到了明代,土地廟還兼有監察官員的職能,明代對有問題的官員,在沒有查清楚事實之前,就先將這些官員控制在土地廟內,讓他們在土地神前反省,所以,土地廟在明代以後是對有問題的官員進行“雙規”和處置的地方。

  不能完全模仿皇宮建築布局

    丹墀的正北方有一座修建在高台上的建築,這就是署衙的第二重大門——儀門了。台階前有一對碩大的元代石獅子,雖然經過上千年的風雨洗禮,但這對石獅子依舊相對傲視而蹲,威風凜凜。儀門上方懸掛著一塊金字牌匾,上書“霍州署”,儀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個便門,東側便門稱之為“人門”,為人們通常出入之用,西側便面稱之為“鬼門”,為古代死刑犯出入之門,東便門明顯高於西便門。儀門高出地面3米多,築有台階18級。薛有生說,“古代九為大,選擇兩個九作為台階數,寓意著本處衙們為霍州范圍內最高施政機關,這也是所有進入署衙人員停轎下馬的地方。”

    拾階而上,儀門兩側各立一尊門神,門旁安放一面“鳴冤鼓”,古代百姓可以通過擊鳴冤鼓來申訴冤情。但“鳴冤鼓”兩側又各立有一塊石碑,“越訴笞五十”告誡人們不可越級上告,“誣告加三等”要求上告之人一定要在公堂上講實話,不可誣告他人。門內左側為繕狀房,也就是專門為沒有狀紙的人寫狀子的地方。

    進入儀門,就正式進入署衙大院了,迎面是連接大堂與儀門的一段甬道,甬道高出地面一米,寬6米,長42米。甬道中段距離儀門10米處,修建有一座木牌坊名曰“戒石亭”,牌坊南楣上書“天下為公”,北楣上書“清慎勤”,亭下左右兩側各立一塊石碑,南面為“公生明,廉生威”,北面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意在於告誡官吏。

    甬道東西兩側是州署的下屬辦事機構六房辦公的場所,共有34間房楹,東為吏、禮、戶,西為刑、兵、工六房,分別承辦州署的官員管理、教育民政、土地稅賦、訴訟結案、兵丁征集、城建水利等事物。

    穿過甬道,連接的便是署衙的主要建築大堂及二堂、內堂。雖然霍州署衙的總體建築布局沿襲了故宮等皇宮建築的布局風格,主要建築都是沿著一條中軸線修建,但記者卻發現霍州署衙的中軸線並是一條直線,而是以谯門為支點,拐了一個10度左右的角度。薛有生解釋說:“這樣做主要是受了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影響,為了與皇宮區別開來,不能與皇宮修建成一模一樣的格局!”

  知州頭頂上有一截“茹茹木”

    甬道的盡頭,就是霍州署衙最重要的建築大堂了。大堂前方是一個大約600多平方米的寬大長方形平台,東西寬約30米,南北長約20米,名叫月台。州署大堂前修建月台,一方面是為了州署大唐的基礎堅固,起到保護地基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為群眾能觀看官員審案提供平台,起到看台的作用。月台的南沿邊伏臥石虎、石獅各一對,雕像均為臥姿,雕像已經是面目斑駁。經專家鑒定,一對石虎為唐代的石刻標本,是1000多年歷史滄桑的見證,石獅則是元代作品。獅虎均用臥姿,估計也有署衙大堂門口“是虎也得臥著”的意思。霍州署衙大堂配有如此大的月台,而且月台還高於周圍地面一米以上,這在全國地方署衙大堂建築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的個性魅力。

    署衙大堂是知州審理案件的場所,霍州署大堂修建於唐代,現存為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修建的建築。大堂面闊、進深各五間,大堂內結構布局嚴謹,采取了三面環牆、一面開放的半柵欄式結構。大堂正中是一扇巨大的松鶴紅日屏風,正上方懸掛“正大光明”金字大匾,屏風前安放一面兩米多長、一米多寬的審案桌,紅裙黑面。左右兩列分列著衙役的儀仗和幾頂管轎。大堂的建築風格粗犷威嚴,所有木料基本都是原始形態。大堂前帶一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的抱廈,四周無牆,與大堂比較起來,抱廈顯得秀氣異常,屋頂為懸山頂,無論從正脊的浮雕花飾還是蚳吻與望獸,都要比大堂的建築要精致的多。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在他們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一文中,記錄了部分關於霍州署衙考察的文字,稱霍州署大堂是“滑稽絕倫的建築獨例”。

    轉過大堂屏風,在屏風後可以看到,就在知州審案的頭頂之上,即大堂後槽的額枋中間,安放著一根兩米長、直徑為0.3米的半截木頭,與兩側額枋的幕僚材質不同。薛有生告訴記者,這一截木頭用當地人的話叫“茹茹木”,是一種低矮灌木,一般很難長大成材,但霍州署衙額枋中間鑲嵌的這根茹茹木卻能長到直徑0.3米,而且材質長直,實屬罕見。修建者將這一截茹茹木安放到知州頭頂這個特殊的位置,另有更深的寓意。茹茹木由手指粗細的灌木成長為伸臂才能合抱的圓木,需要經歷多少風雨和時日,希望以此告誡官員創業艱難,必須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方能上不負天、下不負民、中不負自己的良心。

    穿過大堂,即進入到霍州署的後院,後院包括客座、簽押房、二堂、鳴琴軒、典冊房、後堂及靜怡軒院,客座也叫門役房,相當於知州家的門房,簽押房則是知州簽發公文的地方,也就是辦公室,二堂也叫“退廳”、“鑒心堂”,是進行案件預審調解和審理一些不便公開案件的地方。鳴琴軒則是師爺的住所,而典冊房則是保存各種法典和各類署衙公文的地方。後堂也叫“內堂”,是知州及其家人生活的場所,所以也叫知州院,走出後堂,旁邊就是靜怡軒院,也叫同知堂,是署衙同知居住的宅院,同知也就是協助知州工作的副職官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