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貴州省黎平縣德鳳古城的保護與規劃建設

貴州省黎平縣德鳳古城的保護與規劃建設

日期:2016/12/14 9:41: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黎平縣德鳳古城概況
    黎平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邊緣,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東臨湖南靖州,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本省的榕江、錦屏接壤。黎平自古就是我國侗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旅游的中心。黎平縣人民政府駐地德鳳鎮,是一座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山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已有600多年歷史,先後設立過五開衛、開泰縣、黎平府、黎平縣等行政機構,給後人留下很多可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古城門、翹街古建築群、兩湖會館、孔廟大成殿等都保留了明清建築風貌;1930年12月至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曾先後3次經過黎平,足跡踏遍黎平現行政區域的17個鄉鎮、81個村、167個自然寨,尤其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城二郎坡胡順榮店鋪紅軍總司令部駐地召開的自長征以來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在黨史和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黎平縣德鳳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紅色長征文化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德鳳鎮列入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同年黎平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2003年黎平縣分別被列為“中國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和“國家森林公園”,2004年黎平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二、黎平縣德鳳古城特色分析
    黎平德鳳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所以對該古城的城市特色分析,將從悠久的古城歷史文化和紅色長征文化兩方面著手。
   (一)德鳳古城規劃保護范圍。1、翹街一線:南至平街路口,東至東門石城牆,西北到開泰路與雙井街交接處,東北到富爺垴。 2、左所坡、後街一線,南與平街相連,東與東門坡頭交匯。
   (二)德鳳古城悠久的中國古代縣城建築群。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德鳳古城由古城牆、黎平府學宮、黎平府署、開泰縣署、兩湖會館、福建會館、江西會館、貴州會館、大佛寺、福音堂、東鼓樓、荷花塘、以翹街沿線為首的古建築群內的古街道、古巷道、古店鋪、古民居組成一個完整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城市功能分工合理的中國古代縣城優秀建築群。德鳳古城自古就是中國明清時期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該片區最繁榮的金融中心、商業重鎮。
    1、翹街古建築群翹街古建築群至今尚存有較為完好的清代建築群。這條街位於黎平縣城城東面,東起城垣東門,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長一共裡余。此街兩頭高,中間底,形狀如翹起扁擔,所以稱為“翹街”。翹街古建築群過去均是官伸富豪之家,始建於清朝時期,一般都是木樓房,內設寬敞的院落和天井。有的側面建廂房形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堂屋祭祖待客,除過廳外,分臥室、閨房、廂房、書齋、客廳等。臨街則為商鋪。屋頂為瓦屋面,屋外青磚砌風火牆,翹角多繪有珍禽異獸、魚龍花草以及人物故事等圖案,格調清雅、和諧生動。遠遠望去,一排排風火牆,一座座四合院,鱗次栉比,錯落有致。風火牆上翼角飛翹,牆上的彩繪精美細膩,房屋的門窗裝飾,圖案古樸。此街面為石板街面。翹街的小街小巷數不勝數,著名的有馬家巷、姚家巷、張家巷、雙井街、左所坡等,這些巷道,卵石墁街,石梯連接,古色古香,具有濃厚的地方特點。
    2、古城牆德鳳古城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築土城(五開衛),二十三年築石城。圍城一千二百二十四丈八尺(4082.67米),城高二丈一尺(7米),腳寬一丈五尺(5米),收頂一丈一尺(3.7米),占地面積3300余畝,設城門四座、城樓四座、城樓高16.5米、炮樓五座13.2米。整個城牆外部砌方正石灰巖石,內築片石,中間黃土夯實,頂部鋪設青石板道。整個工程浩大,城牆堅固雄偉,解放後城牆被人為毀於1953年,現僅存東、南兩道城門。
    3、會館文化德鳳古城歷史共建有四個會館——兩湖會館、福建會館、江西會館、貴州會館,四個會館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其中兩湖會館是古城內規模最大且至今唯一幸存的會館,也是當時德鳳古城繁榮文化的歷史見證。兩湖會館座落於翹街五十一號,始建於光緒二年(公元1879年),占地3479平方米,建築面積800余平方米,系木樓房,正面木板刻花,其內天井地面鑲嵌卵石拼圖案,至今該館室內還完整地保留著清朝嘉慶14年至民國10年的匾額楹聯43件,館內還存有樹齡1300多年、埋藏4000年之久的千年陰沉木,學名化石木,是我國目前新發現的埋藏年代最久遠(約5400年)的杉木遺體,獲“世界基尼斯之最”。
    4、福音堂古城翹街內福音堂建於民國九年(1920年)在東門大井口修建。福音堂是一座前店後院的中式建築物,有房14間,連同天井、後院園林、水井、廚房成為一體。總建築面積800余平方米,該堂設計精心、富麗堂皇、四面高牆與外隔絕。福音堂本是城內豪紳胡麗華所建新居,後因胡麗華死於非命,家境破產。房產權被英國基督教會所占有,經教會改頭換面,按西式裝飾使之具有教堂色彩。
    5、黎平府署黎平德鳳古城內原有黎平府署一座,建於宣德十年(公元1497年),規模宏大,建築群主從有序,布局對稱,建有大門三間,照牆一座,儀門一間,左右建有吏、戶、禮、兵、刑、工房,然後是大堂、二堂、三堂、東書房及後院、廚房、監獄。
    6、開泰縣署黎平德鳳古城內原有開泰縣署一所,於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五開衛原址上建造。建有大門三間,照牆一座,土地祠一間,儀門一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大堂三間,暖閣一座,左右書辦房七間,二堂五間上有樓房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卷棚一間,內茶房一間,左書房三間,木皮房三間,門房一間,左廚房三間,內宅一所,上房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二堂後院偏右房三間。
   (三)古城紅色長征文化。1930年12月至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曾先後3次經過黎平,足跡踏遍黎平現行政區域的17個鄉鎮、8 1個村、167個自然寨,先後給古城人民留下了許多紅色長征文化。 1、“黎平會議”會址。 2、毛主席舊居。 3、黎平會議紀念館。 4、紅軍教導師和特殊連隊舊居 。5、紅軍召開群眾大會舊址。
    三、德鳳古城規劃定位
    德鳳古城一個完整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城市功能分工合理的中國古代縣城優秀建築群,集中體現中國傳統商業特色的商業重鎮,同時古城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基地,適應居民生活,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區。
    四、德鳳古城的保護與規劃措施
    1、對古城的規劃保護應實行分區、分級保護,突出文化抓重點建築,全盤抓和重點抓齊抓共管的原則,真正做到修舊如舊,基本恢復明清小社會風貌,使古城風貌與城市布局、建築特色、歷史文化得到融合、傳承和發揚。
    2、遵照古城歷史和城市布局,按明清時期原貌對古城重點文化遺址進行恢復建設,提升古城風貌的文化檔次與精細度。如復建古城牆、黎平府學宮、黎平府署。     3、打造熱鬧的古城街道,真實地演繹重現明清德鳳古城的都市生活。臨街兩側門面鼓勵經營茶樓、酒店、肉鋪、當鋪、绫羅綢緞、香火、醫藥門診、看相算命。並通過在街道擺放人物雕塑,懸掛店鋪旗幟,招攬生意街面上行人川流不息,有挑擔趕路、騎馬官吏、叫賣小販、坐轎的、推獨輪車的、男女老幼、三教九流無所不備,再現昔日商賈雲集的繁榮景象形成走進歷史的感覺。黎平會議會址至紅軍召開群眾大會舊址一段的街景則擺放富有紅色長征文化的人、物雕塑,在紅軍召開群眾大會舊址打造一個能再現當年紅軍召開群眾大會場景的紅色文化廣場為古城營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濃烈氛圍。
    4、高度重視古城消防安全工作,增強消防栓數量,對所有沿街店鋪電氣線路全部進行阻燃改造,對居民電線進行規范整治,古城主要通道的各種纜線進行地埋。 5、古城綠化因為古城建築密度比較高,對於街景綠化,主街道翹街街面不綠化或局部盆景綠化,主要通過店鋪透綠,鼓勵古城內居民復建四合大院並自家院落內栽種花草樹木,改善廚房、衛生間的設施,古城內的居住人數要進行有機的疏散搬遷,使其能真正改善古城人民的生活環境和質量。
    6、古城亮化要在主要街道安裝仿古燈籠式路燈、壁燈,並對重要標志性建築進行夜景燈光襯托。 7、環保衛生方面,對整個古城進行交通管制,翹街一線為步行街區,古城其余街道僅通行電瓶車、三輪車、馬車、轎子等環保形車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