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木府的繁華與沒落
日期:2016/12/14 18:43:37   編輯:古代建築史木府的議事之地
在喧鬧的古城,木府尚是一個清靜之所
“雪山、綠地、小橋流水、納西人家。”在世人眼裡,這是一個可以邂逅浪漫的地方。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經歷了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在這部屬於納西族的歷史中,有大半的是木府世家寫就的。“這是納西族人民的驕傲。”木光說。他今年82歲了,他是麗江木府的第48代直系後裔。展開《木氏宦譜》,我們看到了木氏家族的輝煌與衰落,看到了幾朝皇帝所賜的金腰帶、金盾牌、金帶。今天,我們從麗江古城裡那座清幽古樸的木府開始尋覓,讓時光倒流,走進數百年木氏家族的繁華與沒落……
開疆拓土:木氏土司南遷之路
未進木府,“忠義”二字觸目可見。忠義牌坊後是厚重的朱紅色大門,門楣上端,紅底金字赫然為“木府”二字。
“如果你問起木府,當地老百姓會告訴你,這是木老爺休閒的地方。”黃乃鎮說。曾為文化局局長、如今是木府歷史博物館館長的他,是木府的見證者。木光說,100多年前,木府曾因兵亂和失修被徹底毀壞,是黃乃鎮的努力,讓木府得以重見天日。1996年,黃乃鎮接下重建木府的重任。為確定木氏家族最初的發源地,黃乃鎮親自沿歷史傳說中的木氏遷徙路線進行尋訪。
“木氏土司從大西北過來,沿著金沙江一路到達麗江。”他說。納西東巴教的葬儀中,曾具體記錄了納西先民的南遷歷史。在唐朝以前,納西族是氐羌氏族的後裔,遠古時,他們從湟河(黃河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發源於青海省祁連山系大坂山南麓)一帶向南遷徒。到大渡河後,幾個氏族部落呈網狀開始向東、南、西三個方向行走,一直走到滇西一帶,在唐代形成了梅醋醋一系、尤古年一系和波沖一系的磨些部落。其中,梅醋醋一系依附於吐番,波沖一系被南诏所控,只有居於江灣腹地的尤古年一系兩邊討好。唐滅吐番後,波沖一系隨之滅亡,南诏統一雲南。尤古年一系免受戰火之災。從貞元十年到唐朝滅亡的103年的時間,磨些地區一直處於南诏的統治下。尤古年一系和梅醋醋一系則雄踞滇西北一方。
元代,忽必烈攻大理,尤古年的後裔第23代孫麥良(也叫阿蹤阿良,名字為父子聯名)打開城門恭迎元兵,之後在元軍的幫助下統一了磨些部落。而這個雲南少數民族部落,也因此納入中央王朝並由王朝冊封世襲的“管民官”。
公元1285年(元二十二年),罷麗江軍民總管府,設麗江軍民宣撫司,麥良之子阿良阿胡繼任麗江宣撫司職務。歷史學家方國瑜認為,至阿良阿胡這代,木氏家族已歷18代,直到元順帝21年(公元1361年)罷府置宣撫司。
軍事擴張中走向強盛
黃乃鎮說,一路的艱難跋涉和中立求和,似乎成了納西人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根本。1996年後,黃乃鎮到了四川理塘和木裡一帶,考察當地的納西族村落。“那是一場文化和宗教的戰爭,也是財富和地域的擴張。”黃乃鎮說,麗江木府土司曾盛極一時,與蒙化、元江並稱為雲南三大土司府。在雲南諸土司中,木府土司又以土地廣大、傳世最遠、富冠諸土郡而聞名。
據《納西族史》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十多年之後,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破大理。此時,麗江納西族土司知府阿甲阿得便效仿先代“求和”,於次年對明朝“敬上”人臣之禮。此後,在明王朝統治的260年中,明王朝依靠土司加強了對滇西北的統治,木氏土司也在明王朝的支持下,不斷擴大勢力范圍,成就了軍事、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
當時,木氏土司的活動地區在滇西北,相當於今天雲南的麗江市、迪慶州、怒江州范圍,約占雲南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明王朝多次封官賞賜,見諸於歷史記錄的就有28次,賞賜的東西除了金銀、珠寶外,還有田莊、金腰帶、金帶、金盾牌以及喬木世家、西北藩籬、忠義、位列九卿等匾額。此外,授予的大夫、布政使司、參政等等許多頭銜的官位也見諸於《木氏宦譜》的記載中。在今天的木府內,還有幾百年前朱元璋所賜的“誠心報國”匾額。木氏也對明朝獻了禮數,在《明實錄》中,木氏向明王朝進貢的記錄有18次,並盡入朝受封、貢賦、征調等義務。
為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政權,木氏土司開始進行軍事上的擴張,並開采金銀礦,鞏固經濟地位。據史載,1391年,木初襲職後,曾參與明朝戰爭15次之多,以後土司自行出征的也不少,最遠出征到麓川(今德宏州地區)。另外,金沙江和瀾滄江上游也是木氏土司與藏族土司爭奪的主要戰場。《木氏宦譜》中記載,歷代土司曾在此地用兵達34次,其中最大的一次發生在明嘉靖1548年和1549年間,土司木公派其子木高出征,最終打敗了藏族土司。“這是一場極其慘烈的戰爭,死者無數,血流成河。”黃乃鎮說。
在強勢突進的軍事擴張中,木氏土司兵已進入今滇川邊境一帶。從這裡出發,開始了爭奪金礦的戰爭。黃乃鎮曾來到在四川木裡縣一個叫俄亞鄉的地方,“當地百姓流傳,明初,木氏兄弟來此游獵。這個地方的老母豬在地裡滾一下,毛上都是黃金片。”這正是一個盛產黃金的地方。
明代,四川木裡縣稱鼠羅。土司木森在位期間出兵鼠羅十次,加上前代用兵次數,共有30次之多,軍事活動的核心在於爭奪金礦。黃乃鎮說,現在,當地的百姓還說,凡是木天王挖過的地方,就有金子,沒有挖過的地方,就不用去挖了。明末,木氏土司憑借其武力,軍事力量擴張到東北的雅砻江流域,北面的四川巴塘、理塘和查木多(昌都)一帶,西部的今緬甸恩梅江一帶。
推薦閱讀:
寧夏海原天都山石窟
四川宜賓冠英古街
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
鷹潭北極閣及其傳說
專家還原出來的木府起居室內的擺設
隨俗修政:不建城牆“木”不能成“困”
在阿甲阿得率眾歸順、臣服大明後,朱元璋賜木氏叫“木得”。從此,父子聯名的雙名字退出木氏家族的舞台。
在《木氏宦譜》中,木氏譜系代數表中,木光列出了49代。據史載,木氏統治集團曾規定“官姓木,民姓和”。麗江當地老百姓對姓木與姓和有這樣的說法:高貴的“木”,上面加一撇,代表草帽,旁邊一個“口”,代表背後背著的籮筐,平民之意也。
在木得獲得明王朝第一任世襲麗江土知府後,木氏土司獲得建造大研古城和木氏府宅的財源基礎。到了二十世紀末,麗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大研古城內的玉水水系源自玉龍雪山之巅千年積雪的融水,就像古城的血管,流遍古城每個角落。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供水系統。這樣一個復雜的城市布局和水系統就是當年木氏土司和當地老百姓智慧的結晶。
元朝(公元1285年),阿良阿胡把麗江路宣撫司搬到麗江古城後,它才正式納入按人工意志進行古城城建工作的規劃藍圖。阿良阿胡開辟的西區片新城,按以水系先行的方法首先開挖了西水河,從而出現了沿西水河布街道的街區。到了木得這代,他也決定依此進行大研古城的建設。
麗江學者木麗春說,木氏土司大興土木進行城建前,四方街還是一個土坪場,街道逢雨季便泥濘沒膝,干季則塵土四揚。木得便決定將其街景仿其府印之狀,鋪以五花石板,並建造了引西水河沖洗四方街道的水利設施。
當時,大研城還是一個沒有多少人煙的地域,木得動員白沙街、羅波城、束河街的部分手工業居民,從外域邀請各種手藝人、商人等搬遷到大研城。而木氏土司也對移民戶劃撥宅基地,讓這些新住戶可以沿著中河或西河水系建造房屋、鋪面。
除了幾條干道外,大研古城的居民區是憑借著西河水位高於古城地面,加之又是一條支流眾多的河流,得以沿主渠建房。小巷民居則沿支渠建造,形成古城“家家門前活水流,戶戶垂柳拂屋檐。粉團花紅引蝶來,雪山倒影映渠面”的神奇高原山城風光。
據傳,建古城時,有謀士建議建城牆以備抵御外侮,木氏土司再三思忖認為:“如果建了城牆,‘木’豈不成了‘困’?”於是,木氏土司決定不建城牆。
徐霞客:麗江曾“富冠諸土郡”
在木氏土司所領導的“造城運動”中,麗江形成了發達的地上地下水利系統。這也是幾百年後麗江能上榜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據《納西族史》記載,當時麗江壩北高南低,束河、白沙、清溪、黑龍潭幾處水流疏浚得非常好。因此,青龍河兩岸是比較穩產的農田,中海則是人工挖掘的水庫,它曾是土司放舟的游樂之地,同時也是中海南面農田的命脈,海中盛產魚類和茭白等。
那時,麗江城內街街有河,巷巷流水。由於水利設施好,麗江的農業生產出產豐富,有稻谷、小麥、桃李、核桃、花紅、魚、羊等。明代出產的東西則更多,單是谷子就有麻線、鼠牙、光頭、香谷等品種,畜牧業、手工業、采礦業等也空前繁盛。
旅游者來到麗江,都會聽說麗江有“三古”:逛麗江古城,聽納西古樂,品“木府古宴”。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農歷二月初一,土司木增大擺宴席,宴請徐霞客。徐霞客在游記中記載:“大肴八十品,羅列甚遙,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抵暮乃散。”宴罷,木增又送給徐霞客許多奇特的點心和土特產、金銀,使來自蘇杭一帶的徐霞客贊不絕口,認為麗江“富冠諸土郡”。
在木府統治時,百姓有人身自由,但要服各種勞役,特別是無休止的軍事征伐,還必須承擔打仗和運糧等差役。徐霞客曾在游記裡寫道,每年到祭天時,木氏土司要向下屬勒索金壺八壺,每年向麗江邊遠山區直接征收銀子2000多兩。據有關材料推算,當時麗江有百姓約800多戶,5.5萬多人,占有土地29360多畝。土地的所有權屬於土司,個體農民必須“認納糧差”,即使無地可耕的農民對土司也要“納牦牛銀為稅”。
除去百姓外,還有一種人叫“莊奴”,也就是在田地中勞作的人。黃乃鎮說,當時,許多莊奴從事飼養業、手工業和經濟林木種植,而當時麗江縣寶山的牦牛寨、卷毛寨、牧羊寨等處,可能是給土司放牦牛、養狗、牧羊的莊子。永勝至今還有芝麻莊、果園莊、芭蕉田等30個村的稱呼,其中許多都是當時木氏土司的領土。“傳說木氏土司的親家高土司有60個莊子,每天吃一個莊子,其奢侈揮霍,可見一斑。”黃乃鎮說。
大廈傾倒“改土歸流”
然而,明王朝不可避免地迎來了大廈傾塌的時候,被明王朝庇護多年的木府也走向了沒落。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雲南滇南土司沙定州與明世襲鎮守雲南黔國公沐天波混戰,全省一片混亂。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入滇,占領昆明。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害永歷帝於昆明。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雲南叛亂,9年後,清軍平定叛亂。在這近40年的動蕩中,曾一度依附於明王朝的木府也迅速走向沒落。據《納西族史》載,在雍正元年(1723年),麗江比較和緩地進行了“改土歸流”。
明朝時,木氏土司是“閉門天子”,“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明代也有人提出流官從屬土知府管轄不妥。到了清代,一些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求通過科舉跻身於統治階級行列的願望與日俱增。
正因為如此,《麗江府地》中記載,木氏土司遠族人阿知立挺身而出,在雍正元年召集了許多人在中海的堤上宣告:“朝廷現在設流官通判,但在麗江卻為木府所管轄,我們處在聖明之世,卻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生活,我們應該報請上面改革。”眾人雲集響應。
就這樣,眾人赴省申訴,雲貴總督高其倬上報雍正後得到其首肯,木氏從此由土知府降為土通判,廢除奴籍500余戶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經濟。
其實,改土歸流是清王朝既定的政策。從雍正元年改土歸流到宣統三年(1911年)共188年,麗江陸續共派任流官知府75位。第一任流官知府楊馝到任後,在麗江大研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興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並圍繞這些官府建築群修築土城牆,至今仍存有文明坊、文廟、武廟等古跡,而木府土司木鐘則被他軟禁在劍川,真正成為被“困”的木氏。雍正三年,木鐘被抬回家後三日內死去。楊馝還抄沒了土司府衙,燒毀、抄沒了一些歷代皇帝的御賜東西。良田萬頃盡數歸官,12裡祖宅拆遷改建為流官府衙。土司府被抄,木府從此徹底沒落。
木鐘死後,木德、木秀、木睿、木漢、木景、木晖先後繼任土通判。1911年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锷令木蔭任“土通判所使”,木標、木瓊繼任。但是,木氏已形同虛設,其在滇西北叱咤風雲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推薦閱讀:
寧夏海原天都山石窟
四川宜賓冠英古街
四川三蘇祠的歷史價值
鷹潭北極閣及其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