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鎮是否會將古建築搬到安徽
日期:2016/12/16 18:46:26   編輯:古代建築一幢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徽州老茶館,恐怕要比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年齡都要大,然而在扎根這片土地200年後,卻要以如此高齡遠遷他鄉。筆者不知道這幢老建築是否為文物保護單位,也不知究竟是誰能夠決定這幢200年高齡的古建築的搬遷與否,反正按照目前的結果,或是瑞典人的誠信打動了有關部門;或者是出於讓這幢老建築去國外發揮余熱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反正,一切簽證手續均已辦妥,這幢皖南古宅就等一聲令下,漂洋過海了。
好處怎樣暫難多發現,筆者卻不由得生出兩點疑問:其一,200多年歷史的徽州老茶館對於當地來說,無論是否算得上稀缺的文物,但是作為歷史的留存,它應當早已融入當地古鎮的肌體當中,如今保護古鎮古村風貌已經成為共識,卻將一幢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連根拔起,這對於當地古鎮的整體風貌而言難道算不上破壞,沒有了老茶館這一文化脈絡的皖南小鎮,難道還能繼續散發她的迷人風采嗎?一個難以想像的事實是,當國人如此慷慨,如同拔下一顆牙一樣輕巧的將老祖宗留下的建築整體送人的時候,歐洲的古鎮也會還以大禮,將他們的古鎮老宅贈與安徽嗎?
其二,老宅出國的簽證究竟該由誰來發,又該經過怎樣的程序?將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築列入重點保護名單並加以嚴格監管和保護,是國際上對於古建築保護的慣例,而到了我國,由於保護力度或是資金方面的各種因素,本就留存不多的古建築,卻還有很多連文物保護的牌子都沒有掛上,至於保護則更是成了沒有影子的事情。於是,一些本該嚴格保護的老建築,卻成了可以被隨意處置的舊房,甚至落得個“拆”字上牆的命運。與之相比,相關部門可能會認為這幢皖南古宅的命運實在是太好了,不僅擺脫了被拆除的命運,還獲得了漂洋過海的機會。
然而,“橘生淮北為枳”的古訓言猶在耳,這幢200歲高齡的老宅能否經得起舟船的勞頓,又能否適合於異鄉的土地,又有誰去做過論證?這次遠行究竟是一次死亡之旅還是再生之旅,或許頒發簽證者也無需為此負責吧。此外,這幢200年歷史的皖南茶樓,不只是屬於當地的管理部門,而是屬於當地民眾,甚至是屬於國家文物級別的建築,將這樣的建築輕易的拱手贈予,或許也太不嚴肅了吧?老建築無嘴不能發言,它究竟是否願意踏上這異鄉的征程,筆者也不得而知,但是,唯有一點是確知無疑的,我們沒有聽到老建築的代言人發出應有的聲音。稿源:紅網作者:武潔編輯:耿紅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