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旅游把“古”味留住
日期:2016/12/16 18:45:09   編輯:古代建築古鎮“古”味漸行漸遠
我國大大小小古鎮眾多,不過,如今走進這些古鎮,很多人感覺最深的是,古鎮的“古”味已經越來越少了。
古鎮的建築越來越現代了。這是很多旅游者的評價,一些年代相對久遠的古建築,因為年久失修抑或場鎮改擴建的原因,被推倒了,廢棄了,被磚石水泥房子取代了,有的甚至呈“半消失”狀態。調查發現,有些傳統古鎮古街雜揉進了時尚高大的現代建築,有的則被淹沒在現代建築中。
普通老百姓因為歷史知識缺乏盲目“破舊”“立新”,讓古鎮“古”味漸失,一些地方政府因為開發的急功近利,也加速了古鎮“古”味的流失。四川某古鎮為了保護古建築文物,鎮政府曾發布通知,稱為了發展該鎮旅游,如果老建築確屬危房,在報經鎮建管部門批准後,可以重建,要求新建築必須建成圓形立柱,屋頂全部覆蓋琉璃瓦。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顧問應金華先生對此頗不以為然:這種工作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因為普通居民對建築歷史知識知道不多,很難做到“修舊如舊”,加上這樣造房會使造價上漲約20%,一些居民不願接受,實際上使新修的古建築不倫不類。
令人擔憂的是,伴隨著建築“古”味的流失,歷史文化的“古”味則流失更快。走在古鎮的老街上,高高聳立的電視天線、寬大的閉路電視接收站、招牌鮮亮扯眼的卡拉OK廳、嘩啦啦經久不息的麻將聲、染著紅頭發黃頭發打扮時髦的招搖而過的現代少男少女……專家說,絕大多數古鎮的民俗民風已經不在了,古鎮簡直被現代文化壓得喘不過氣來。
借“古”方能興“今”
古鎮旅游的開發與保護,實際上反映了古鎮在發展中的困惑。古鎮住的是現代居民,現代居民希望過更現代的生活,走堅固耐用的柏油馬路,住更寬敞更亮堂的住房,多看幾個電視頻道,閒時唱唱卡拉OK,居民的願望不算過分;作為游客,旅游古鎮也希望住得舒服一些,吃得新鮮一些,游玩的形式多樣一些,引進一些現代游客需要的生活、娛樂手段似也無可厚非。同時,作為一方領導,也希望當地建築更現代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更快一些,似乎大家都沒有錯。
但是,沒有了古建築古民風民俗的古鎮還叫古鎮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專家說,古鎮旅游的開發說穿了就是如何擺平“古”與“今”的矛盾,讓二者和諧對話,融為一體,但前提是先“古”,“古”是古鎮的“魂”,是古鎮的“根”。
四川省雙流縣黃龍溪走過的彎路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借鑒。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黃龍溪驟然成了旅游熱點,因為規劃沒及時跟進,加之本身基礎設施欠缺,以至於當年考究的老街後來成了“雜亂無章的飲食一條街”,雖數次整治卻不能治本。前年,該鎮委托上海同濟大學對黃龍溪進行整體規劃,擬定於距古鎮1.5公裡的嘉禾村建新鎮,把老街從沉重的現代接待任務中解脫出來,把餐飲、娛樂、辦公、生產、游樂場所等“今”味從古街剝離出來,還“古”於鎮。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大膽的決定,但更多的古鎮迫於資金、迫於發展,玩不起這樣的“大動作”,一位較偏遠地方的古鎮領導就對筆者說:“我們是走一步看一步。”
“這是不行的!”專家認為,旅游古鎮的開發必須站在對歷史負責的高度,長遠規劃,以保護“古”,有“古”方能生財,借“古”方能興“今”。
旅游專家提醒說,根據旅游者行為規律來看,作為同一類型、尤其相距又不遠的古鎮,重復開發是難有效益的。正確的思路是,在現有古鎮中挑選出保存最完好、最有特色,而且文化和風景結合得也比較好的少數古鎮,集中資金對其進行深度發掘和重點包裝,推向市場。至於其他古鎮,則重在保護文物,伺機尋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