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雷鋒故居
日期:2016/12/14 18:47: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3月5日不是法定節假日,但是每年的這一天,人們總是自發地學習一個人,聽他的故事,讀他的日記,唱他的歌曲。50年來,他從來不曾遠去,他的名字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褪色。這個人,就是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心靈的雷鋒。
湖南長沙,誕生和養育了雷鋒。雷鋒和以他命名的精神,用最質樸、最直接和最簡單的方式,滋養和回報著故鄉的人們,成為精神的燈塔。
雷鋒故居位於長沙望城縣雷鋒村簡家塘。故居原為地主譚四滾子莊屋,因雷鋒祖輩佃種譚家的田而住在譚家的莊屋內。莊屋原有房屋兩進12間,三面環山,西面為塘。1940年12月18日至1956年11月,雷鋒在此生活了16年。1958年故居房屋因年久失修被拆,後由雷鋒堂叔雷光明在原址重建了3間茅屋。1993年修復對外開放,正房陳列著雷鋒祖孫三代用過的兩張床、一個大櫃、一張書桌和幾條凳子。
1940年出生的雷鋒,在這裡度過了坎坷的童年。而今年逾八旬的雷孟宣老人,是雷鋒的鄉鄰和幼時玩伴。他回憶道:雷鋒的母親不堪惡霸壓迫懸梁自盡後,年僅7歲的雷鋒就成了一個孤兒,吃了上頓沒下頓,鄉親們都很願意幫助他。雷鋒故居依然保存著泥牆草捨的風貌,但周邊早已不再是田園景致。一個大型的西式洋房小區環繞在故居周邊,只有一條綠陰如蓋的小路,連接雷鋒故居與雷鋒紀念館。
在雷鋒故居講解員的深情講述中,我們眼前回放著這位偉大的普通人的一生。
在龍迥塘小學的第一堂課,當年和雷鋒朝夕相處的師生們還清楚地記得,雷鋒向語文老師請教,一筆一畫在作業本上寫下“毛主席萬歲”。這個年僅10歲的兒童,從心底裡感謝毛澤東主席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讓勞苦大眾翻身做了主人。
1956年夏,雷鋒小學畢業。湖南雷鋒紀念館至今仍珍藏著雷鋒在當年7月15日畢業典禮上的發言。系著紅領巾、穿著白襯衣的雷鋒說:“我小學畢業了,將來,我要響應黨的號召當一名新式農民,駕駛拖拉機耕耘祖國大地;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建設祖國;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參軍做個好戰士,拿起槍用生命和鮮血保衛祖國,做人類英雄。同學們,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競賽吧!”
1958年春天,長沙決定在望城沩水河畔圍墾起來的團山湖開辦一個農場,讓荒蕪的湖沼地,變成魚米之鄉。雷鋒拿出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20元錢,捐給農場購買拖拉機,共青團望城縣委為此發給他一張印著“熱情捐獻人民幣二十元整”的證書以資表彰。時任望城縣的領導當即決定,讓雷鋒去學開拖拉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只有“高等小學”文化的雷鋒苦學了一個多星期,就可以熟練地開著拖拉機馳騁在田野上。雷鋒是長沙市望城第一名拖拉機手,這是當時萬眾矚目的工作。
治理沩水工程的數月間,雷鋒除了開拖拉機,詩歌創作也有了新的收獲。在《雷鋒心語》一書中,就收錄到他在這段時間寫的七篇詩作。其中一首《啄木鳥》至今讀來含義頗深:“把自己當作啄木鳥吧!用辛勤而艱苦的勞動,為萬木除病滅害,使樹長得挺拔參天,綠化原野,造福人類!”1958年,雷鋒還寫下小說處女作《茵茵》。他的天資聰穎與滿腔熱血還傾注在日記上,一位作家曾感慨:《雷鋒日記》曾激揚了那個時代的人們養成記日記的習慣,也影響了一代人的文學修辭。
入伍後的雷鋒,在部隊的大熔爐中百煉成鋼,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雷鋒出差一千裡,好事做了一火車。”漸漸地,“雷鋒”成了助人為樂、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詞。
雷鋒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在雷鋒紀念館參觀,游客從文物陳列中能看到一個多姿多彩的雷鋒。他愛拍照片,騎過摩托車,穿過皮夾克,戴過進口手表,朦胧中喜歡過異性朋友……
離湖南雷鋒紀念館不遠的“雷鋒學校”,芬芳的香樟樹下,舊時青瓦白牆的老校捨至今保存完好。雷鋒當年的教室、用過的課桌依然如故,似乎在無聲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定格在故居一張張老照片裡的雷鋒,那張年輕的面孔如一縷陽光,溫暖人間;又似一股春風,吹拂激蕩著無數年輕的心房。
推薦閱讀:
四川梁林舊居保護完好 陋室完成《中國建築史》
查濟被授予“鄉土建築保護基地”
巢湖古鎮三尋老街何時重見新貌?
“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