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古建專家盧繩
日期:2016/12/14 10:52:26   編輯:古建築工藝天津大學盧繩先生,是我國近現代建築史上的第二代建築師,在建築理論、建築教育、建築歷史研究等領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並取得了卓越成就。
盧繩是一位閱歷豐富的學者,1942年國立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畢業,不畏艱辛前往四川李莊中國營造學社,追隨梁思成、劉敦桢等先生,學習和研究中國建築。新中國成立後,他應邀到北京大學建築工程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他所在的北京大學建築系合並到清華大學,他則應徐中先生邀請,舉家來津創建天津大學建築系。
盧先生課堂教學手腦並用,其獨特的教學方法征服了每位學生。他一手娴熟的黑板圖,著實令學生咋舌——他執粉筆如行雲流水,正畫倒勾,頃刻間把一幅幅宮殿或廟宇鳥瞰圖,准確而生動地描繪在黑板上。同學們在下面說:“只這一手就堪稱絕技,夠我們學一輩子的。”
盧先生的語言表達也很獨特。他對各種事物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觀點,每每評論即一針見血,一兩句話常使得學生哄堂大笑,課堂教學顯示出特有的生機。天津大學的老校長李曙森先生誇贊說:“聽盧先生講古建史真是學識和藝術雙重享受!”
盧繩先生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師生關系十分融洽。他的學生遍布全國且多身擔重任,但是每當遇到問題時,都仍然願意向他請教。他視學生如子弟,嚴於教,親於行。
盧繩先生才情了得,詩、文、畫、建築無所不精,曾被稱為“文藝復興色彩”的人物。他幼承家學,雅擅詩詞,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不斷有詩文和繪畫作品發表。選擇建築為終身職業後,他始終以藝術家與詩人的視角去觀察與認識建築。他總是比別人更敏銳地去感受美,每勘察一處古建築,測繪既畢則詩詞已就,內容多為發思古之幽情。很多老師對盧先生都十分欽佩,覺得其很有學者風范。他還對戲劇有著很深入的了解,不僅熟知流派知識,且能將其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進行精准剖析,真所謂融會貫通。他的才學,至今仍給同事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盧先生迷戀於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和教學,傾其一生,锲而不捨。1973年查出冠心病後,他非常擔憂學校的古建築研究後繼無人,多次催促領導物色接班人,說到動情處幾次傷心落淚。“文革”後不久,他抱病走上講台,為學生講授中國建築發展史。盡管他身體已十分衰弱,仍堅持講了兩個多小時,在學生熱烈的掌聲中,完成了人生的最後一課。
1977年8月的一天,天津文物局的研究人員登門求教,盧先生時已病重臥床,他強撐病體悉心講解,不幸突發心梗,溘然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