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親侄女,21歲設計美國最著名紀念碑

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親侄女,21歲設計美國最著名紀念碑

日期:2016/12/14 10:50:34      編輯:古建築工藝

建築是小說,

雕塑如詩歌。
林下有女
華盛頓憲法公園的盡頭,大地開裂。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在陽光與黑暗的交匯處,

講述著無法被忘卻的哀傷。

 

  這就是美國越戰老兵紀念碑。每天數以萬計的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

 

悼念故人,反思戰爭。

 

  紀念碑最高處,戰爭的起點與終點匯合,陣亡將士的名字層層堆疊,壓得人無法喘息,甚至沒有了悲傷的力氣,

 

只剩無言的沉思。

 

 

 

 

  這座撼動人心的紀念碑上,共刻有58245名陣亡將士的名字。但在1982年的落成典禮上,卻對設計者林璎的名字只字未提。
 

 

如今林璎這個名字早已被各種的榮譽環抱。她是耶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也是耶魯大學的新任校董。

美國《生活》雜志將其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

2005年林璎入選美國婦女名人堂,6名在世者包括2016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裡。2009年奧巴馬親自為她頒發美國國家藝術勳章。

然而對於國人來說,林璎還有一個更為引人注目的身份,

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親侄女。

 

但林璎卻從未見過大名鼎鼎的姑姑,

1959年林璎出生時,林徽因早已離世4年有余。

  血脈親緣,總是不經意間導演輪回。林璎(中)被冠以建築大師的頭銜,她的哥哥(右一)則成為了一名詩人。
 

 

林徽因(左)與林璎(右)年輕時照片。

因為特殊的身世背景,

人們總是喜歡從林璎的身上,捕捉些許林徽因的影子,比如年少成名,比如果敢堅毅。

 

 

1982年,

年僅21歲的林璎,

憑借越戰老兵紀念碑一戰成名時,她還是一位大三的學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盡管Bob Dylan、Patti Smith、Michael Cimino等的藝術家不斷發出震耳欲聾的反戰聲音,但是美國政治輿論仍無法正視越戰的傷痛。因此林璎的設計方案一經提出,各種反對聲便不絕於耳。
  林璎的設計沒有高聳入雲的宏偉,令許多政客一時不能接受,加之華裔的特殊身份,這個紀念碑曾被稱為“丟臉的破牆”。
  面對各界批評,尚在象牙塔的林璎卻毫不妥協。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的氣節,

像極了姑姑林徽因當年的樣子。

  林璎的父親,林徽因的弟弟林桓曾說過:“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正是林璎的堅持,才有了這座震懾靈魂的傑作。沒有為戰爭歌功頌德,也沒有對輿論卑躬屈膝,越戰老兵紀念碑,是對逝去生命的紀念,也是用生命紀念著那永久的悲痛。
  在林璎的設計詞典中,“生命”永遠被放在最醒目的一頁。設計不應是政治的玩偶,設計的藝術是必須逃離政治,宇宙間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藝術的本源。
  有人評價,

 

林璎的作品有著,

現代主義的生命平等精神:

各個種族間的平等,藝術與政治的平等,甚至生與死的平等。

  或許真正的平等不曾存在,那就去矢志不渝地追求平等。因此她所設計的紀念建築,脫離了高大上的庸俗,沒有了偉光正的虛偽。
  生者與亡者在紀念碑前平等交流,這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既是對生者的關懷,也是對亡者的安慰。
  與此同時,

 

她的作品也充斥著,

後現代主義的開放包容:

東方與西方的相互包容,技術與美學的相互包容,自然與人性的相互包容。

  或許姑姑林徽因的一句話,最適合用來形容她的作品:

 

“寬大能優容能了解,

能同情種種‘人性’”。

在越戰老兵紀念碑之後,

林璎還為美國種族平等運動,

創造了“民權運動紀念碑”,

 

為紀念耶魯大學,

開女權運動之先河,

設計了“婦女之桌”。

 

  越戰、種族、女權···林璎的紀念建築設計,見證了20世紀末美國社會的滄桑巨變。
  可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林璎,仍留著學生時期的發型,在鏡頭前時常露出幾分羞怯,純淨淡然,一身書卷氣。
  梁啟超曾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與林徽因,如今看來,這句話用來形容林璎,也恰如其分。
  雖然全美各地許多地標建築,都出自林璎之手,但她卻更願意以藝術家自稱。最初在學校裡讀的是建築系,她卻常常跑到藝術學院蹭課。
  林璎的藝術作品,以雕塑和裝置藝術為主。對於自然的熱愛和環保的責任感,是林璎的靈感源泉。
  她的藝術作品,樸實無華卻優雅動人,靜默無言而擲地有聲。
  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對自然的溫情,和對環保的熱情。
  “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們看待這個自然世界的方式。”因此她用建築探討生命與歷史的命題;而用藝術探究生命與自然的關系。
  近15年的時間,林璎一直在為自然建造著一座紀念碑,這個名為“什麼在消失 空屋”的裝置藝術,也是她“最後的紀念碑”。
  在一片黑暗之中,參觀者將一塊有機玻璃對向投影設備,即可看到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經消失的物種。林璎以此來提醒世人正視與我們漸行漸遠的自然。
 

 

“過去會告訴我們,

將來應該怎樣生活。

我覺得這些是我和林徽因、

梁思成共同相信的。”

 

或許這就林家人與生俱來的信仰,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讓她們以歷史之珍貴呼喚明天;以生命之真誠尋找自由,以卓然自若之姿態,面對功成名就。

 

“我沒有撲向成功,

而是繼續做自己,

一直想做的事情。”

- END -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匠心之城微信公眾號:匠心之城(搜索並關注我們,更多好文在等你)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台“網易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來源:匠心之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