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親侄女,21歲設計美國最著名紀念碑
日期:2016/12/14 10:50:34   編輯:古建築工藝建築是小說,
雕塑如詩歌。
林下有女
華盛頓憲法公園的盡頭,大地開裂。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在陽光與黑暗的交匯處,
講述著無法被忘卻的哀傷。
悼念故人,反思戰爭。
只剩無言的沉思。
如今林璎這個名字早已被各種的榮譽環抱。她是耶魯大學最年輕的博士,也是耶魯大學的新任校董。
美國《生活》雜志將其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
2005年林璎入選美國婦女名人堂,6名在世者包括2016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裡。2009年奧巴馬親自為她頒發美國國家藝術勳章。
然而對於國人來說,林璎還有一個更為引人注目的身份,
她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親侄女。
但林璎卻從未見過大名鼎鼎的姑姑,
1959年林璎出生時,林徽因早已離世4年有余。
林徽因(左)與林璎(右)年輕時照片。
因為特殊的身世背景,
人們總是喜歡從林璎的身上,捕捉些許林徽因的影子,比如年少成名,比如果敢堅毅。
1982年,
年僅21歲的林璎,
憑借越戰老兵紀念碑一戰成名時,她還是一位大三的學生。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的氣節,
像極了姑姑林徽因當年的樣子。
林璎的作品有著,
現代主義的生命平等精神:
各個種族間的平等,藝術與政治的平等,甚至生與死的平等。
她的作品也充斥著,
後現代主義的開放包容:
東方與西方的相互包容,技術與美學的相互包容,自然與人性的相互包容。
“寬大能優容能了解,
能同情種種‘人性’”。
在越戰老兵紀念碑之後,
林璎還為美國種族平等運動,
創造了“民權運動紀念碑”,
為紀念耶魯大學,
開女權運動之先河,
設計了“婦女之桌”。
“過去會告訴我們,
將來應該怎樣生活。
我覺得這些是我和林徽因、
梁思成共同相信的。”
或許這就林家人與生俱來的信仰,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讓她們以歷史之珍貴呼喚明天;以生命之真誠尋找自由,以卓然自若之姿態,面對功成名就。
“我沒有撲向成功,
而是繼續做自己,
一直想做的事情。”
- END -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匠心之城微信公眾號:匠心之城(搜索並關注我們,更多好文在等你)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台“網易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來源:匠心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