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術丨長見識!中國古建之坡屋頂的學問
日期:2016/12/14 10:47:13   編輯:古建築工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僅是小小的屋頂就蘊藏了社會等級、歷史變遷、民族文化等內容,今天小編就帶您領略古建築的坡屋頂之美及其豐富內涵。
坡屋頂的形式和坡度主要取決於:建築平面、結構形式、屋面材料、氣候環境、風俗習慣、建築造型等因素。
坡屋頂在古代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古代社會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古建築中的坡屋頂形式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屋頂)社會等級分類:
·第一位:重檐庑殿頂。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征尊貴。
·第二位:重檐歇山頂。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
·第三位:單檐庑殿頂。重要的建築。
·第四位:單檐歇山頂。重要的建築。
·第五位:懸山頂。民居、神櫥、神庫。
·第六位:硬山頂。民居。
·第七位:卷棚頂。民間建築。
·無等級:攢尖頂。亭台樓閣。
歇山的出現要晚於庑殿及懸山,學者們基本認定歇山是在漢代以後南方地區形成的屋頂形式,並在南北朝時傳至北方地區。
·隋唐統一是以北方兼並南方,雖然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的因素,但在名義上仍以北方為正統,庑殿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屋頂形式也取得相應的正統地位,所謂庑殿高於歇山的規定應該即在這一時期形成(唐令:宮殿皆四阿)。
注:“阿”是建築屋頂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頂。
中國古建築屋頂的與眾不同
中國古建築凹曲屋面坡度大致相同,一般斜度都為26度~30度,這個角度非常接近太陽黃道與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夾角,這也是古建築屋頂象征天的文化內涵。
以土木結構為主流的中國古代建築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其屋頂的造型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世界上其他建築體系的屋頂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是向內凹曲的。
從外觀上看,中國古代建築凹曲屋面的造型飄逸舒展,猶如大鵬展翅,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獨有的飛動之美。不僅造型優美,還包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說和“天人合一”觀念在建築上的生動體現。
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與古代天地人學說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間,符合“天人合一”學說。
第四位:單檐歇山頂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漢族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庑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戗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
單檐歇山頂之脊獸
歇山頂屋脊上有各種脊獸裝飾,其中正脊上有吻獸或望獸,垂脊上有垂獸,戗脊上有戗獸和仙人走獸,其數量和用法都是有嚴格等級限制的。
在正脊兩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銜正脊,又俗稱吞脊獸。
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古代漢族民居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日語稱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庑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東亞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南宋人所作的《宮苑圖》(傳為唐朝人所作)中就有盔頂建築。
盔頂多用於碑、亭等禮儀性建築。盔頂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