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歷來有一個神秘的部門,專事“修舊”,名字叫修繕技藝部。
“修舊”,行話叫“修舊如舊”,按照最傳統的技術,對故宮的古建築進行修復。這是個極復雜耐心的活兒。這個“修”,看似手藝,實則技藝,在幾百年的傳承時光裡,甚至有了一些精神藝術的味道。這門神秘的“技藝”,如今已命名為“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裡重要的一項。故宮的宮宇、殿閣、堂房、角樓、亭台等等,正因為有了這門技藝,才得以在光陰的摧磨下,延續了600年的光芒與滄桑。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秘密在哪兒?修繕技藝部每天都在“營造”怎樣的精巧技藝?這些才華橫溢的神秘傳承人的生活現狀如何?成都商報記者近日聯系到修繕技藝部負責人李永革(左圖)和部門年輕的後生,揭秘民間傳說中的這個“魯班團隊”。
故宮古建修復的立命之本、最神秘的“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呈青黃不接的狀態,成都商報專訪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主任李永革,揭秘故宮古建修復的神秘技藝。他們傳承傳統,也勇於接受新工藝,他留住了故宮600年的光芒與滄桑。
修復故宮聽起來雖然高大上,但李永革坦承,目前的傳承情況就是青黃不接。目前有一些傳承人的苗子是外來務工的。比如一個河北的小伙子,不錯,30來歲,干了很多年,技術不錯,可造之才,但種種原因不能跟故宮簽訂正式合同。“這些人很願意留下來。干上這個以後對這一行有感情,不捨棄這項技術。”
難
都以參加過幾個角樓修繕為傲
李永革所在的修繕技藝部位於故宮的外西路,這裡原來是內務府造辦處,為宮廷制造生活器具。清代鼎盛時期,造辦處下設24個工坊,荟萃了全國的能工巧匠。現在的修繕技藝部保持了它在功能上的延續。李永革算是新中國故宮修繕的第三代工匠。1949年後故宮的三次大修分別成就了三代工匠,也培養了下一代學徒。著名的“故宮十老”就是第一代工匠。
李永革1975年從部隊復員來到故宮,當時第一代大師級工匠好多都去世了,他們的徒弟,就是第二代工匠在帶他們。跟著師傅學藝,苦點累點都沒什麼,李永革感到充實、快樂。他剛好迎上了故宮的第二次大修,從1973年開始,故宮制定了第一個五年修繕保護規劃。為了完成這次大修,故宮工程隊(修繕技藝部的前身)對外招聘了300名青年,李永革就是其中之一。他記憶猶新的就是1981年故宮維修東南角樓,這幾乎是故宮古建修復裡最難的一個課題。
“角樓被稱為‘雜式建築’,要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但由於技術難度很大,一直困擾修繕技藝部。我是主動請纓,一年多的時間,得到了很大鍛煉。每一塊部件,拆下,都要確定位置,編號,分類碼放,修復完成以後還要進行加固,拼補、添配,按照原來的位置絲毫不差地安放回去。”李永革在采訪中的輕描淡寫實際上是40年技藝的經驗式表達,不難想象,當時在故宮干活時的熱火朝天:故宮的角樓按照順時針的順序相繼修復,1951年西北角樓、1959年東北角樓、1981年東南角樓、1984年西南角樓。“木工都以參加過幾個角樓修繕為傲。因為角樓不僅結構復雜,而且缺乏規律性。”
全
官式技藝集合地方做法之精華
到底什麼是“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它的精妙之處在哪兒?李永革在故宮干了40年,“所謂官式營造,就是集合了地方做法的精華部分,方法來自民間,不單來自北方技藝,有人說應該加一個‘北方’,變成‘北方官式營造技藝’,這個說法不准確。我們在營建明代皇宮時,包括元、宋的宮殿,都是集中了人們所能認知到的地方優秀建築工藝技術。做得更精,用料更講究,這樣就形成了官式營造技藝。瓦作、木作、油飾、彩畫、裱糊、石作、鐵作、銅作,這些方面都是集中了各地域最優秀的做法。官式技藝離不開地方做法,是地方做法的升級,然後用在皇家建築上。當時皇帝敕建的項目,皇宮還要派太監督辦,督造。管理得比較規范,講究真工實料。”
古建“八大作”裡,最核心的是“鐵三角”的技藝:木作、瓦作、油漆彩畫作。“其他技藝,比如架木搭設的搭彩作,因為過去的杉槁、竹槁、連繩、標棍都換成了鐵桿和鐵構件,已經日益萎縮了;夯砸地基的土作已經被機械化代替。”故宮是明清兩代建築的活教科書。“比如一個大殿裡,一個木構件朽了,人們都想要換掉它。可是它有可能偏偏就不能換,因為只有這個東西才能說明它的建築年代,換掉後就歷史信息不明了。”
奇
修復用的木料用舊不用新
故宮修繕,尊重著“四原”原則,即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原型制。“搞古建外行看著難,但經過多年培養和實踐,觸類旁通,深入後還是好學的。目前故宮在古建修復上最緊缺的還是木料,我們國家維修的大型木料,基本上都從國外進口。”李永革在采訪中多次提到了材料的緊缺。很顯然,對於故宮這麼龐大體量的古建修復來說,木料得有一定儲備。以前故宮每年都要備幾百方木料,倒替著使用。原木不放上四五年是不行的,“中國人蓋房子還是要用老料,老料的‘性子’已經通過合理的碼放、紋理比較直順,含水率也恰到好處,用在建築上不容易糟、腐。”
雖說“修舊如舊”,但故宮的古建修復也大量使用了新科技。“我們做了很多實驗、檢測,就是要把過去的材料、比例、成分,搞得更明白,才能使這些材料的配方更穩定,灰的比例,油飾的、打夯土的比例等等,為了保護老的灰背,我們在上邊再覆著一層灰背,這個比例要准確。”。
一個特別的門道是:傳統工藝一定要用傳統工具。很多工藝是機械工具不能完成的,最後一道工序一定還是人工的。“新的技術手段不斷出現,老的工藝做法不能丟。互相借鑒,不排斥新的工藝。一些灰背的澆築很多就要使用到醫學上的針頭、氣泵等。”
困
官式技藝傳承人青黃不接
故宮修繕技藝部有正式木工100人左右,施工隊還有兩三百人。但100人裡真正具有傳承手藝的不到20人。這些人是北京認可的古建技師,瓦作、木作、油飾……都是過去從學徒出來的。“下一步要做好的任務迫在眉睫:技藝傳承。招傳承人,這是長期的事。我們這撥人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到故宮的,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要做好傳承,一撥一撥地續上。”李永革的話題最終落到他焦心的事情上,一說就不歇氣。
李永革坦承,目前的傳承情況就是青黃不接。目前有一些傳承人的苗子是外來務工的。比如一個河北的小伙子,不錯,30來歲,干了很多年,技術不錯,可造之才,但種種原因不能跟故宮簽訂正式合同。“這些人很願意留下來。干上這個以後對這一行有感情,不捨棄這項技術。”
李永革寄予厚望的是2013年修繕技藝部面向社會招到的15名學員,他們被分成瓦木和油石兩個組。到現在,15名學員還剩下9個。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