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勳和他的古建模型
日期:2016/12/14 10:52:14   編輯:古建築工藝
於正勳,自幼喜愛古建藝術。1984年,於正勳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組模型 “圓明園九州清宴”的總體制作,該模型總面積4.5平方米。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諸多學者經過研究討論,認同北大侯仁之先生的看法,“圓明園九州清宴”模型總體布局和基本建築特點符合清乾隆時期“雷氏燙樣”的風格。該模型被圓明園管理處定為永久收藏品。此作品的成功問世,既對於正勳學習“雷氏燙樣”給予了肯定,更增強了他傳承這項民族優秀傳統工藝的決心與信心。自此,他在古建業內小有名氣,後被調到北京市文物局古建築博物館工作,成為了真正的專業人士。在這之後,於正勳先後指導工作人員完成了歷朝歷代建築模型和布局構件近千件。工作更加開闊了於先生的眼界,他經常與著名古建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問題。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國家級古建專家單士元先生。單老用畢生的精力來研究古建知識,特別鐘情於“雷氏燙樣”的技藝,全面掌握了這一傳統技藝之精髓。當他知道於正勳也在傾心研究此道時深感欣慰,收於正勳為徒,於正勳是單老唯一一名徒弟,也是“雷氏燙樣”唯一的傳承人。此後多年,於正勳一直跟隨單先生勤奮地學習和工作,大量閱讀相關的古建史籍及記載雷氏燙樣的文史資料,如:“樣式雷考”、“旨意檔”、“堂谕私谕檔”、“清史稿”、“東華錄”等。
1989年,於正勳接受故宮博物院專家的建議,修復一件“雷氏燙樣”的珍品,他選擇了雷氏第七代雷廷昌在光緒年間制作的“北海畫舫齋”樣品。這使於老更加純熟地掌握了“雷氏燙樣”的技藝。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一組散架的樣品被他完整復原了。在接受鑒定時,古建專家們因看不到作品修復的痕跡而大加贊賞,作品的復古高雅之氣讓專家們愛不釋手。
於正勳多年收集整理有關“京城十六門”的文字資料和燙樣模型。2002年7月,應中華世紀壇之邀,他攜此模型舉辦了個人作品展並產生轟動效應。北大侯仁之先生特意保留了一套模型的照片,他對新聞記者講:“於正勳是“雷氏燙樣” 這一民族瑰寶的守護者,是苦讀求真知的人,是沒有文憑的孫悟空。”《北京日報》發表了長達五千多字的長篇報道。
挖掘整理“雷氏燙樣”工藝,雖然費時、費力、費錢,且做起來枯燥無味,但於正勳卻樂此不疲。這項耗費了他人生近四十年時光的傳統技藝,讓他難以割捨。他願傾注畢生精力來傳揚“雷氏燙樣”的工藝,使之成為民族文化的財富。
(來源:中國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