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木雕師傅周彪金的藝術之路:從農民到古建築修復

木雕師傅周彪金的藝術之路:從農民到古建築修復

日期:2016/12/14 10:50:58      編輯:古建築工藝

一尊半身殘缺的國家一級文物青銅佛像,經木雕手藝無縫修復後靈氣更足;高1.6米、寬1米的“漁樵耕讀”大型根雕,漁夫撒網打魚、樵夫上山砍柴等4個場景裡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看著眼前的一件件作品,你根本想象不到,這些都出自一位未曾踏入藝術學校半步、也沒有拜在哪位名師門下的木雕師傅之手。然而事實讓我們驚歎,西施殿、五洩禅寺、斯宅千柱屋、筆峰書院、華國公別墅、邊村祠堂、五洩藏綠等我市古建築群修復,都留下了他的作品,他就是草根木雕藝人周彪金。

從小畫畫打下良好基礎

“古時候有個畫家叫王冕。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只念了三年書,就去給人家放牛。王冕用平時省下來的錢買了畫筆和顏料,又找來一些紙,照著湖裡的荷花畫。開始畫得不像,可是他不灰心,天天畫。後來,他畫的荷花,就像剛從湖裡采來的一樣……”這是《王冕學畫》一文所描寫的王冕愛畫癡迷到竟然忘記回家的故事。

小時候的周彪金,就是現代版的王冕,他對繪畫的熱愛與王冕是如此相似。周彪金兄弟姐妹6個,他排行老四。讀書時,老師在講台上授課,他一個字也聽不進去,顧自個兒在作業本上畫畫,完全沉浸於繪畫帶給他的快樂中。因為家裡負擔重,再加上父母見他讀書實在沒有興趣,15歲初中畢業後,周彪金就辍學在家務農。

雖然是在務農,但周彪金卻常常分心,只要手頭一有空就掏出鋼鋸齒,在木頭和樹根上搗鼓,做成各種各樣的木雕小玩件。因為有繪畫的功底,周彪金做的每件物品都非常逼真。他會時不時地陶醉在愛好中,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務農。

在務農的6年時間裡,干活之余,周彪金全身心投入繪畫和雕刻,這讓他的技藝突飛猛進。同時他潛心研究不同派畫的特征,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為他以後從事古建築修復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拜師學藝走上木雕之路

21歲那年,周彪金資助弟妹完成了高中學業,他開始考慮自己今後的人生道路,於是拜了農村裡的一位木匠師傅,走上了木雕之路。因為繪畫功底扎實,不到兩年時間,周彪金就拜別師傅,開始自己闖蕩事業。

隨著機械化在木工領域的大量使用,再加上現代人對家具造型簡單化越來越認可和接受,許多木雕師傅都轉行了。雖然木雕活不多,但因為木雕工稀缺,也讓周彪金有了用武之地。剛開始,周彪金上門給人家做木雕床。床上雕刻的人物一颦一笑,表情細膩又豐富,簡直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漸漸地,周彪金在行業中的名氣越來越大。

好學的周彪金不滿足現有的手藝,放棄頭上的活兒,專程到省內一家專門從事佛像雕刻的工廠裡做雕刻。在兩年時間內,他又學到了佛像雕刻技術。

成古建築修復領域翹楚

古建築修復是周彪金的強項。2007年,斯宅筆峰書院修復,中標單位是杭州一家古建築施工企業,他們上門找到周彪金,讓他參與修復。成功修復筆峰書院,周彪金在古建築修復行業中又一炮打響。此後,他在斯宅這片古建築群裡一待就是6年,千柱屋、華國公別墅、新譚家、下新屋等古建築都灑下了他的汗水。

木雕需要繪畫功底,但不是照樣畫葫蘆,要真正掌握木雕技術需要有鑽研精神,肯吃苦,會琢磨。如今看到古木雕,周彪金基本上能說出大致的朝代,他對木雕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火候。在周彪金參與的義烏佛堂古建築修復過程中,最難做的牛腿都由他一個人包下了。一塊有著100公斤的木頭經過雕刻後只剩下35公斤左右,牛腿工藝十分講究,全立體、全镂空,圖案形象又逼真,大家都佩服於他精湛的技術。今年,他還幫朋友去浦江鄭家塢做文化牆,在一面面牆上留下了他的畫作。

安徽省池洲市秀山門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尊南北宋時期的青銅佛像,由於出土時不小心被挖掘機挖破,成了殘件。去年,博物館打算出資修復,當時曾考慮用青銅澆築恢復原貌,但是修復所需費用很大,後來決定采用紅木。佛像與一般的人物雕像不同,它除了有一定高度比例外,還講究坐姿,要恢復原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博物館發出修復招標書後,無人問津。經一位朋友介紹,周彪金得知了此事。

沒有金鋼鑽,哪敢攬瓷器活。實地踏看後,得益於在佛像廠雕刻積累的經驗,周彪金胸有成竹地攬下這份活。他查閱了大量史料,仔細研究那個朝代佛像的特征。經過一個半月時間的精細打磨,殘缺部分用紅木無縫修補,修復後的佛像更顯靈氣。來源:諸暨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