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有著6萬平米古建築群的古村 如何重放異彩
日期:2016/12/16 18:43:29   編輯:古代建築白鹭村,一個聽上去很有詩意的名字,村裡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中,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就有140多棟,青磚黛瓦,古色古香,多為明、清兩代所建,是江西省保存較完整集中的一處客家古代商業集鎮和客家民居群。據族譜記載,白鹭的開基人是唐朝著名宰相鐘紹京第16代孫鐘輿。公元1136年,鐘輿攜妻帶子牧鴨來到這裡,因天色已晚便露宿河邊,夜裡夢見一群白鹭棲息於此,白鹭的地名由此而來。明代中期,白鹭村成為一方商業中心。乾隆年間,富裕起來的白鹭人建起了雄偉壯觀的屋群,也就是現在這片古民居。
在以往很長一段歲月裡,這片保存下來的明清古建築群,一度藏在深閨無人知,而且還被一些村民肆意破壞。“是一些有識之士喚起了白鹭人的保護意識。”白鹭鄉黨委書記賴國茂如是說。1996年,祖籍在白鹭現居住在廣州的黃勇拍攝的一部電視紀錄片《家住白鹭》經中央電視台播出後,白鹭一下子聲名鵲起。2001年5月,當以白鹭為主要攝制點的散文MTV《山水贛南》播出後,白鹭再次引來四面八方關注的目光。同時,贛縣的文藝工作者利用手中的筆、鏡頭,將白鹭古民居和“搶打轎”、“燒瓦塔”等民俗活動,用各種形式在人民日報等媒體推出後,白鹭人坐不住了,他們猛然意識到,祖祖輩輩居住的這些古民居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呀!
齊心協力,只為古村放彩
幡然醒悟的白鹭人,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
2001年12月,由白鹭鄉政府干部帶隊,村民代表分批次來到南昌安義、樂安流坑、吉安渼陂古村參觀。回來後,村民們自發地投入到疏溝清渠的行列,木柴不亂堆了,牲畜不亂放了,村裡一下子變得井然有序。2003年,幾位年歲大、威望高的村民自發地組成古民居保護聯誼會,不讓破壞古民居的行為發生。當年,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白鹭鄉還采取部門聯動支持的形式,籌集資金100余萬元改造白鹭古村。鄉裡聘請了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制定了《白鹭古村保護與利用規劃》,內容涉及用地布局的調整、街巷景觀的維護、古老建築的恢復、特色文化的傳承、發展旅游產業的策劃等方面,村裡還專門制定《保護客家古民居的村規民約》,規定對重點保護的16棟客家民居只能修繕建設,不准拆一磚一瓦。書升堂、碩喬堂等一些古民居紛紛得到了修復,再現了古韻風貌。
為了讓古村聲名遠播,白鹭人創新旅游開發模式,於2006年10月,在村中的鼎福堂掛牌成立“白鹭古村旅游協會”,由景點上的村民每家出1人組成,到如今已擁有會員30多人。協會建立了衛生長效保潔機制,由理事會要求村民不亂倒垃圾、不亂放畜禽、不亂潑生活污水。同時,協會下轄培訓、管理、建設、市場拓展和接待5個小組,各小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從而使原本無序的古村旅游管理走上了一個規范化管理的軌道。為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村裡建造了一座客家民俗博物館,村民們紛紛自發地送來了散落在民間的牌匾、字畫、木雕等。村裡還組織人員對東河戲傳統劇目進行整理,並組建起東河戲劇團和木偶戲劇團兩個民間藝術團體,每周都會在村內一座修復的古戲台上輪流表演……
“門票每張20元,20%歸景點,80%歸協會。”旅游協會會長鐘漢民聊起利益分配,滔滔不絕。據了解,僅去年“十一”黃金周,協會就獲得了近萬元收入,而整個古村的旅游收入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昔日沉寂的古村漸漸熱鬧起來,2007年8月,白鹭古村被省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如今正在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今年,省財政又撥了51萬元,專門為白鹭古村維修、改造之用。
冷靜思考,難題有待破解
走訪日益紅火起來的白鹭古村,我們發現,仍有一些地方不盡如人意。
交通不便。不少游客抱怨沒有開通贛州城區至白鹭古村的直達班車。贛縣至白鹭的班車也很少,每天只有3趟。在田村鎮前往白鹭的途中,路窄彎多,這些都給游客前往白鹭游覽帶來了不便。
村民素質有待提高。有些村民缺乏保護古村的意識,把自家的古董拿出去賣給小商販,謀取一點眼前利益。甚至有的村民還任意在一些老屋或長廊裡晾掛衣褲,使一些景點看上去非常不雅。
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管理培訓。從總體上來說,白鹭村旅游從業人員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缺乏一定的經營理念,而且相關業務技能和管理經驗都有待提高。
古民居中居住人口密度偏大,盡早讓一部分居民搬遷出來已迫在眉睫,可以讓搬遷出來的居民從事與旅游相關的服務業。一些賓館、停車場、道路等基礎設施有待於建設,相應的配套服務有待於完善,古民居的旅游潛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挖掘。
古老的白鹭村如何煥發出新的生機?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如何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確實是擺在有關部門和當地人面前的一道課題。
白鹭,在覺醒中翩然前行,它能飛得更高更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