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敦煌守護者段文傑:臨摹340多幅壁畫 被張大千誘惑

敦煌守護者段文傑:臨摹340多幅壁畫 被張大千誘惑

日期:2016/12/14 10:52:11      編輯:古建築工藝

  三危山的風沙越來越緊,呼嘯著夾帶著尖利,攪得半天昏暗。段文傑步履似乎緩慢了,他朝敦煌的洞窟走去。

  關於敦煌,國人歷來並不陌生。想一想唐代詩人王維那不朽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傳神描繪出鳴沙山一帶萬古浩瀚、攝人心魄的風光,便可知敦煌永恆、王維也永恆罷了。

  史載,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同樣翻開泛黃史冊《敦煌錄》對鳴沙山的記述:“鳴沙山……此山神異,峰如削成……其沙聲吼如雷。”更奇的是,鳴沙山下漾動著一只深邃清亮的天眼:月牙泉。相傳漢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氣勢如虹,怎奈鳴沙山處無水湧出,軍隊饑渴難耐,李將軍困而禱告之。西方觀世音駕到,手持菩提樹葉,布施甘露,墜地成泉,漢軍獲救。

  在公元366年,雲游四海的樂尊手持錫杖,跋涉漫漶流沙之間。他在巨佛啟迪下開鑿洞窟,弘揚佛法大教。在歲月風沙的嘯聲裡,北魏、西魏、西周、隋、唐、兩宋、西夏、元……在王朝落寞、疲憊的身後,一座座洞窟開放出由珠峰以南的印度傳來的佛光,由492座洞窟璀璨放出的斑斓又靜虛的佛教之花,沿著敦煌山巖上鑿開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絢麗盛開。

  段文傑,這位來自四川綿陽游仙區松垭鄉的敦煌研究大師的勞作,是一天又一天,為石窟編號和臨摹壁畫,他將古人秘藏在大漠的佛法,精心地呵護著,並為子孫後代堅持不懈地傳布下去。
 

  他被張大千“誘惑”到敦煌
 

  他是被同為川人的張大千誘惑來的。1944年,重慶舉辦了張大千“敦煌壁畫臨摹展”,展場上全部展出張大千在莫高窟面壁兩年零七個月臨摹的精美壁畫,名動山城,觀者雲集。

  其時,段文傑就讀於重慶國立藝專國畫系,他在國畫大師張大千震撼人心的畫作前停留了一天,也亢奮了一天。“到敦煌去!”這聲音叩擊著耳鼓,他的命運就此改變。

  段文傑來到敦煌後,從業務員到研究員,從組長到所長,直到1984年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起初,他與學者常書鴻的結識是種緣分,常書鴻時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與這個從四川風塵僕僕而至的窮學生朝夕相談後,常書鴻手把手領他走進了佛法莊嚴、壁畫精美的莫高窟。

  在西北尤其是敦煌三危山、鳴沙山這片工作,不付出艱辛不流出心血是不可想像的。莫高窟氣候過於惡劣:盛夏,日頭曝曬,人一身的汗水長流;隆冬,風沙肆虐,人常常睜不開眼睛。在這兒,坐土凳子、喝鹽鹼水是常有的事,段文傑與同伴住在馬棚改造的簡陋房子裡,最要命的是思鄉病流行,同伴走掉了好幾個。
 

  臨摹340多幅洞窟壁畫
 

  段文傑沒空理會這些,他一頭扎進千姿百態的洞窟,臨摹古人的奇妙天地和佛教的無垠光芒。段文傑一生共臨摹各類洞窟不同時期的壁畫340多幅,手繪面積達到140多平方米。當年他讀書時的老師有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等畫壇巨匠,大師的教育讓段文傑掌握了過硬的繪畫底子和深刻的藝苑學識。他臨摹的代表作《都督夫人禮佛圖》,因歲月沉沉、風沙侵蝕,壁畫人物形象模糊、服飾難辨,臨摹極有難度。段文傑歷時四個月創作出的此畫,得以完美地展現人世間。

  段文傑在對一幅唐代壁畫復原時,通讀了二十四中的《輿服志》一書,查閱了上百種有關古代服飾的文獻,摘錄了兩千多張卡片,為後來寫出專著《敦煌服飾》打下了堅實基礎。當年沈從文研究歷代服飾時遇到困惑,專程前往敦煌拜訪段文傑交流,釋惑析疑,感慨良多。

  提到敦煌莫高窟,不得不提及一個形像猥瑣的道士王圓箓。在輝煌的藏經洞前,王道士貪圖幾個碎銀子,將寶貴的經卷、畫作和絲絹織品共80箱偷賣給英國人斯坦因,隨後日本人、俄國人、美國人相繼趕來用銀兩行賄,求王道士把這些“不值錢的破爛玩意”賣給他們。
 

  架起“國際敦煌學”恢宏橋梁
 

  段文傑1984年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接任院長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學者要研究敦煌藝術,需花外匯到國外租用縮微膠卷,置於放大鏡下,歎著氣開始研究,這便是悲哀的“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外國”一說的由來。

  段文傑上任後,重中之重是在大力開展“敦煌學”的“保護、研究、弘揚”六個字上,下狠功夫,除主導危巖加固、修復壁畫、監測窟區環境外,段文傑的心思一直放到敦煌學的研究中。

  他主導過多次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和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會上,來自16個國家的200多名中外專家暢所欲言,互通有無,架起“國際敦煌學”的恢宏橋梁。其間,日本人青山慶市專程尋至敦煌,找到段文傑,恭敬地將其父生前重金購得的八件敦煌文物,轉贈文物的故鄉。

  在莫高窟外的流沙裡,在三危山上的佛光中,在月牙泉的碧波間,段文傑幾十年的身影置身其間,歷久彌新,而無消弭。

  段文傑的晚年目光和善,愛呆在成都親友家撥弄花草,打幾盤小麻將。

  閒下來,他的目光仍然向中國大地兩個方向凝望得最多、沉思得也多……一個是西北不朽的敦煌,再一個是蜀地美麗的城市綿陽,自己的家鄉。

  2011年,段文傑先生因病去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