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體驗榫卯之間的中國木藝智慧

體驗榫卯之間的中國木藝智慧

日期:2016/12/14 10:44:37      編輯:古建築工藝

      中國文物網訊(編輯 白頔)倘若給您出這樣一個難題:將一個個小木條拼接起來,制作出一個小筆架,期間不能使用一根釘子,還要讓每個小木條之間都連接得非常緊密……或許,您會覺得這很難實現,不過如果您在8月2日上午,來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鐵樹斜街的93號院博物館的話,想必就一定能夠從民間木藝微縮藝術家王存槐那裡,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在當天上午將近兩個多小時的木藝體驗活動中,一眾體驗者在王存槐的親自指導下,借助中國傳統木工中的榫卯結構,成功地制作出一個個精巧別致的小筆架,大家在玩得快樂酣暢之余,也都紛紛驚歎於中國傳統木藝的高超智慧。
 
王存槐向體驗者介紹榫卯結構的相關知識          一大清早,體驗者們就已經在93號院博物館的展廳和院子裡坐得滿滿當當的了。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體驗活動吸引了將近二十多名體驗者前來參加,其中主要以正在上小學的小朋友為主,他們在家長的帶領下,大多是一家三口一起來到這裡共度其樂融融的周末時光。同時,記者還看到了幾對年輕的情侶,或許本次體驗活動對於他們來說也可以算是一次饒有新意的甜蜜約會吧。        上午九點半,體驗活動准時開始,王存槐首先向大家介紹了一下榫卯結構的相關知識。王存槐說,所謂榫卯的結構,就是將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地連接在一起,若使用得當的話能夠使兩塊木頭之間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而要說起今天體驗活動所要制作的小筆架,則正是需要通過測量、切割、打磨、安裝等純手工制作的方式,依靠榫卯結構將其拼接出來。
  孩子在用錘子鑿出卯眼

一對情侶在用鋸條據出榫頭          等到王存槐講解完基本的制作要領以後,體驗者們都迫不及待地拿起手中的工具,立刻化身為一個個看起來頗為專業的“木匠師傅”,開始全神貫注地做了起來。只聽原本幽靜的小院裡,頓時響起了“叮叮咣咣”的敲擊聲和“咔哧咔哧”的據木條聲,猶如一曲木藝交響樂一般,回蕩在93號院博物館的上空。        在體驗進行過程中,記者看到,每一位體驗者都全心身地投入到小筆架的制作之中,干得甚是起勁兒。或許是被眾人制作木藝的熱情所感染,今年已經年過70的王存槐看起來也是精力十足,他一會兒走到這邊告訴小朋友如何據出榫頭,一會兒又走到那邊告訴家長該如何用小錘子鑿出卯眼。
  王存槐手把手親自指導體驗者          不一會兒,有些手快的體驗者,就已經拿著他們已經拼接好的小筆架來找王存槐把關了。只見王存槐拿著尺子,細心地檢查筆架各部分之間的位置和距離,如果發現體驗者制作的筆架上有出現偏差的地方,還會再耐心地指導他們進一步微調修整。        王存槐告訴記者,中國的傳統木藝,除了卓越的設計和結構以外,最為重要的就是一種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精神,而這也是一個好木匠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雖然這只是一次木藝體驗活動,但是他也想通過自己的悉心引導,把這種認真嚴謹的中國工匠精神傳遞給每一名體驗者。
  王存槐為體驗者制作的小筆架把關

小朋友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筆架          最後,在不知不覺之間,將近兩個多小時的體驗活動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大家也都手捧著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筆架滿載而歸。其中一個做得又快又好的孩子的家長,在臨走時還特地和93號院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等到8月8日第二次木藝體驗活動時,他們還要來,不過下回就不是來體驗的了,而是要讓已經掌握筆架制作技巧的孩子來給王老師做“小助手”!

      (來源:中國文物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