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數字化保護時代
日期:2016/12/14 9:43:36   編輯:古代建築史今年5月17日,由科技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等12個單位組成的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聯席會議通過了《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雖然《綱要》至今還沒有正式公布,但在5月7日公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中已經列明了一系列與科技相關的“重點工程”,其中以“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工程”的科技含量提升尤為具有“新意”,甚至包括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統一標准和建設覆蓋全國的數字化保護系統平台。
據悉,早在2010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就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設置了相關課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數字化方法及其基礎理論進行研究。《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專訪了在口傳文化領域進行相關研究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孔江平教授。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方法及其基礎理論研究”課題的首席專家,孔江平教授就數字化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孔江平指出,文化遺產具有多樣性,很難用一種統一的方法來保護和傳承。其中,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為重要、特殊和具有價值的一種: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基礎,存在於人的大腦中,人類所有非物質文化都基於人類的語言;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是以生理電信號(腦電、心率、指電壓、嗓音聲門阻抗、呼吸等信號等)和物理視頻音頻信號(視頻、音頻等信號聲波)的方式來承載的,瞬時即失;活的語言一旦消亡,口傳文化就隨之消失。這些特殊性質為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自從人類有了語言和口傳文化,就一直渴望將其記錄並傳承下去。最早人們通過在巖石上繪畫和塗寫符號來記錄思想和表達情感。中國現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起源於殷商晚期的甲骨文,主要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如殷墟的大甲骨和周公廟的小甲骨。可以設想,如果古代有錄音機,我們就不必花這麼大力氣去研究漢語上古和中古音,也能欣賞到李白的吟誦,這說明文字只記錄了唐詩的部分信息。
孔江平還指出,從目前語音學和言語科學的理論上看,只用語音和錄像記錄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是遠遠不夠的,例如,人們在用一種語言說話和朗誦時,有大量信息反映在呼吸的幅度和節奏上,這些信息對於研究韻律和個人風格極為重要且必不可少,而僅從語音信號中是無法得到這些信息的。
語言的發聲類型在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中同樣至關重要,但目前這些信息很難從語音中提取出來。我國不僅有大量的戲曲,如昆曲、京劇、藏戲、彝劇以及各地方的傩戲等,也有大量以嗓音發聲類型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口傳文化,如藏傳佛教的誦經、蒙古族的呼麥、佛教的梵貝等,如果不采集嗓音信號,就會丟失大量信息,基本上無法傳承這些口傳文化。
言語產生的理論表明,聲道的變化是言語產生中最為重要的生理機制,而聲道的形狀和聲音並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即不同的聲道形狀,可以產生同樣的聲音,因而就有了代償性發音和腹語這些特殊的語音現象和口傳文化形式。對此,孔江平分析:“這說明如果我們不采集聲道的信息,有些語言現象和口傳文化形式是無法得到保護和傳承的。”
另外,心理信息的采集和保護也非常重要。雖然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采集很多和心理相關的電生理信號,如大腦核磁共振成像、腦磁信號、腦電信號、指電壓、心律、血壓等,但目前國內外涉及語音情感的研究才剛剛興起,哪些心理信號和語音情感相關還沒有達成共識,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任何一種民族的口傳文化都是在百萬年人類進化的長河中逐步形成的,因此,這種“文化物種”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並不亞於自然物種的形成,都是人類智慧的寶貴財富。
孔江平表示,目前各國列出的口傳文化遺產,大都處境艱難,瀕臨滅絕,這說明全球都面臨著如何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難題。應對自然物種的消亡,人類目前主要采用建立種子庫和基因庫的方式加以保護。而對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這種“文化物種”的保護,世界各國還沒有形成共識,只是學者在對瀕危語言進行一些零星的搶救。主要方法有書面記錄、錄音和錄像,然而這些方法還達不到全面保護和傳承的目的。如何有效地對我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進行搶救和保護,也正是我們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國際和國內根據自身目的的不同,主要在語音識別和合成領域,建立了大量有聲語言的聲學數據庫。主要是利用各種科學儀器對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進行各種信號的采集,然後進行信號處理,最後對提取出的參數進行各種計算,再建立數據庫。
“然而,聲學數據庫的方法用於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是過於簡單。在現有科學技術條件下,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進行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比如用語音多模態的方法采集語音信號、面部視頻信號、嗓音EGG信號、呼吸信號、氣流氣壓信號、高速數字成像聲帶振動信號、X光動態聲道信號、核磁共振(MRI)聲道信號等。在語音多模態研究的基礎上,可以對某一種有聲語言或口傳文化進行建模性研究,並在建立相關聲學和生理模型的基礎上對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孔江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