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古典建築形制

中國古典建築形制

日期:2016/12/15 0:26: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殿

宮廷和寺院裡的主要建築。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等。然而,古代卻不如此。說文:「堂,殿也。」高大的堂屋即為殿。先秦時叫堂不叫殿,漢代連百姓的堂也叫殿。後演變為專指帝王、聖人受朝治事或供奉神佛的處所。


宮室主要建築物之一。用於舉行典禮、接見賓客和日常生活起居,而不用於寢臥。它位於宮室群體建築前部中央,坐北朝南。堂前無門而有兩根楹柱;堂的東西兩壁的牆叫序,序外建有前、後小房間,前為東堂(東廂)和西堂(西廂),後為東夾(東閣)和西夾(西閣);堂的後部有牆,把堂與室、房隔開,室房有戶(即門)與堂相通;因堂坐落於高台之上,故堂前有東、西兩階堂的這種格局,從春秋到漢代一直無大的改變。

堂:是居住建築中對正房的稱呼,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堂多位於建築群中的中軸線上,體型嚴整,裝修瑰麗。室內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進行空間分割。


據說文:「樓,重屋也。」先秦時無樓,戰國晚期出先樓房,漢代始有供人居住的樓房。樓:是兩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樓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於廳堂之後,在園林中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景。由於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尤其在臨水背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樓:古代重屋——二層以上的房子叫樓,還有一層意思——狹而修曲曰樓,即進深不是很大,有曲折又比較高的房子叫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樓這類建築。


用來憑高眺遠、游憩、供佛、藏書的建築物。四周設扇或欄桿回廊,通常為兩層或多層。如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寧波著名明代藏書樓天一閣等。但在漢代以前,閣僅是堂兩側。閣:與樓近似,但較小巧。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多為兩層的建築,四面開窗。一般用來藏書、觀景、也有用來供養巨型佛像。


古為設在道路旁的公房,供游客停宿。今與榭大致相同,故「亭榭」常為一詞使用。亭:是憩息賞景的建築,也是園中的一景,大小不一,式樣眾多。通常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圓亭、扇面亭等形式,其屋頂分單檐和重檐兩類。


設在高台上的木構建築物。有頂蓋、楹柱,供游觀望遠、宴飲游息或歌舞娛樂之用。榭:它的突出特點是建於水邊,架臨水上。結構輕巧、立面敞,跨水部分由立於水中的石構梁柱支撐。它的主要作用是點飾水岸和觀賞水景。


軒:古代叫有窗的長廊為軒,是空敞居高的意思。


廊:是園林中的突出建築。它不僅是連接建築之間的有頂建築,而且是劃分空間,組成景區的重要手段,同時它本身又成為園中之景。一般廊上都有彩畫。組成景區的重要手段,同時它本身又成為園中之景。一般廊上都有彩畫。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築。在園林中往往是構圖中心和借景對象。

大雁塔建於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


橋:在園林中不僅供交通運輸之用,還有點飾環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牆:園林的圍牆,用於圍合及分隔空間,有外牆、內牆之分。牆的造型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粉牆和雲牆。粉牆外飾白灰以磚瓦壓頂。雲牆呈波浪形,以瓦壓飾。牆上常設漏窗,窗景多姿,牆頭、牆壁也常有裝飾。

故宮北海九龍壁龍壁是北海公園景。有九條虎虎生威的蛟龍浮雕,424塊琉璃磚砌成。



 

 

        來源: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古建築專委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