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古鎮位於甘肅省榆中縣最北端,黃河南岸,與白銀、靖遠、皋蘭接壤,距省城蘭州100公裡,白銀25公裡,靠近109國道,省道榆白公路過境,鎮轄面積137平方公裡。所轄14個村7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6萬,總耕地面積1.44萬畝,人均耕地0.64畝。青城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狹長地帶,屬典型的黃河谷地。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氣溫10.2℃,年降雨量300毫米,無霜期190天。現有中學2所,小學12所,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3個,架射移動發射塔2座。並開通無線市話--小靈通。
青城又稱一條城,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按《甘肅通志》、《蘭州府志》、皋、榆舊縣志記載:一條城為宋代大將狄青擢秦州刺史巡邊時所築。優越的自然條件促進了煙草業發展,加快了當時地方經濟的發展。加之黃河漕運發達,使得青城成為當時方圓幾百裡的商貿中心,商賈雲集。雄厚的經濟基礎推動了當地教育的發展。自道光十四年青城書院建立以來,人才輩出,先後培養了進士10名(其中皇榜翰林1 人),30多位文舉人,50多位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故此,富商和官宦人家紛紛在青城建起了豪宅、家祠、會館、廟宇戲樓等80多處建築。眾多的文物古跡為青城發展文化旅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把抓古建保護和旅游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並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
一、是合理布局,編制規劃。大峽庫區、青城古鎮、東灘水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及民族民間的歷史文化沉澱,奠定了青城發展文化旅游的基礎。截至目前,已完成青城旅游總體規劃、古鎮保護規劃正在編制中,小城鎮發展規劃已完成前期的勘查測繪工作,開始編制。
二、是以點帶面,逐步實施。今年已完成青城書院一、二院的維修和第三院的恢復建設,完成了城隍廟正殿和廊坊的恢復建設,完成了仿古商貿樓和商鋪的建設,恢復維修兩處古宅四合院,完成了明清一條街——直街巷的路面處理。東灘百畝荷塘建設初具規模,悄然興起的休閒農家開始接待游客。我鎮的古建民居被省政府列為全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十大項目之一。
三、是加大宣傳,形成合力。今年,我們充分利用省內外廣播、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宣傳青城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省、市、縣電視台先後采訪報道達23次,各類報紙刊登36次,同時在鎮政府的大力配合下,電視劇《黃河浪》在青城成功拍攝,《青城記》一書整理編輯出版。通過切實有效地宣傳,增加了外界對青城的了解,也得到了各級領導、青城在外工作人員和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恢復古建時捐錢捐物,古建城隍廟恢復建設時群眾募捐20余萬元。在編制規劃時谏言獻策。使青城的旅游發展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關注和支持。
四、是廣泛動員,挖掘民間文化資源。今年我鎮在西北師大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省建設廳、省市旅游部門及縣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鎮上抽調專人,對我鎮的歷史文化、古建民居、剪紙刺繡、古玩家私、地方小曲等進行了挖掘整理,建成了集照片、軟盤、文字並存的資料庫。今年7月份,我鎮組織排練的青城地方小曲(西廂調)在蘭州市首屆農民藝術節上獲得一等獎;今年10月份,我鎮將搜集的精品古紗燈6對,古家私8件,剪紙、刺繡26件代表蘭州市參加甘肅省民族民間藝術展。同時,著手挖掘英雄武鼓、柴山、道台獅子等民間傳統文化藝術。
在新世紀的融融春風裡,青城人民正以坦蕩的胸懷,充分展示這裡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吸引更多的四方賓朋來這裡觀光旅游、開發建設,共同分享優美的自然環境、濃郁厚重的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