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古城文化
日期:2016/12/14 9:45:53   編輯:古代建築史對古城台兒莊向往、敬仰已久,不僅僅因為台兒莊有數百年歷史,也不是因為她的繁華秀美,而是因為台兒莊是一座書寫近代中華民族堅守御侮、揚威不屈宏偉篇章的英雄古城。去年深秋參加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年會,這個偶然的機會,終於讓我實現了走進古城台兒莊的夢想。
第一次親近台兒莊雖然時日短暫,但我利用會間,忘情地投入她的懷抱。踏著一塊塊古老的青石,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靜靜欣賞風格迥然的北方大院、魯南民居、徽派建築、閩南建築、歐式建築、宗教建築、水鄉建築,或典雅、或莊重、或玲珑、或威嚴,以種種不同的姿態似乎在向人們訴說千百年的風風雨雨,我忘情地欣賞她的優雅氣質,細細品味她的前世今生。
欣賞、品味中我隱隱感到,眼前台兒莊是既古老又年輕,有許多與我國眾多古城不同之美。麗江古城是高原文化,鳳凰古城是湘西文化,烏鎮周莊是江南文化,平遙古城是中原文化,而站在我國南北分界線上的台兒莊古城,體現的卻是南北交融、東西合璧的運河文化和獨樹一幟的大戰文化,她既籠罩著自然山水的煙雨,又凝聚著人類文化的結晶,還有一種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氣節。這恐怕就是台兒莊的與眾不同和珍貴。
當目睹清真寺、關帝廟那累累彈孔,觸摸著老火車站銹跡斑駁的鐵軌時,我熱淚盈眶,熱血奔騰,是它承載著我對先烈崇高的敬仰與不盡的追思。74 年前那場名震中外大戰的痕跡,與游人如織和绮麗多姿的古城,形成一種鮮明的反差,一半是惟美,一半是毀滅;一半是水的溫柔,一半是火的剛烈。對於我這個有著軍人血性的川人來說,第一次親近台兒莊,一不小心就深深地愛上了她。這座世界上二戰遺址最多、也是中國惟一的二戰紀念城,對於離那段慘烈戰歷越來越遠的人們,無疑是一種永恆的警醒和教育。
今天的警醒,讓我想到74 年前的台兒莊,讓我想到戰爭,想到山河破碎,想到犧牲,想到救亡圖存,想到民族的骨氣、勇氣與浩然正氣。今天的警醒,還讓我看到和平,讓我看到繁榮,讓我看到幸福,讓我看到鮮花……讓我感到這一切一切的難得和珍貴。
說台兒莊古老,是因為台兒莊有數百年歷史。歷史上的台兒莊是“水旱碼頭、商貿重鎮”,繁盛一時,被乾隆皇帝稱為“天下第一莊”。台兒莊擁有千年運河上最完整的遺產體系,有惟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駁岸、古碼頭,被人們譽為“活著的運河”。台兒莊匯聚了八大建築風格、世界五大宗教和72 座廟宇,從而形成了千裡運河沿線獨有的南北交融、中西融匯的鮮明文化特征。走進古城,仿佛踏進了歷史,霎時外面世界的喧囂、浮躁與紛擾與我無關。似乎以古城門為界,外面是現實,裡面就是歷史。
說台兒莊年輕,是因為今天的台兒莊古城散發出旺盛的青春與活力。1938 年春,中日那場血戰,把那些青色的城牆、曾經威武的衙門、寬敞的會館、莊重的廟宇、考究的商鋪、樸素的民居幾乎夷為廢墟。就是這樣一座帶著眾多文化基因、文化符號的古城,90%的建築在殘酷、慘烈的戰火中毀壞殆盡。
世人無不為之惋惜、痛心。但棗莊人不僅僅是惋惜、痛心,他們思考更多的是古城文化,使台兒莊的古城文化不僅要復活,還要更加充滿活力。他們努力通過10%的文化遺存,挖掘出那些富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基因,復原台兒莊的本來面目。棗莊市的決策者認為,眾多的文化基因在台兒莊積澱,是棗莊人的一筆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復活她、喚醒她,承擔的是中華民族的一種責任。
為告慰在那場大戰中英勇犧牲的英靈,棗莊的決策者毅然叫停了一個投資5 億元的房地產項目,2008 年4 月8 日在台兒莊大捷70 周年之時,一場復活古城歷史的會戰拉開序幕。從此,繁榮街、安瀾門、廣源橋等古城的街市不斷再現,參將署、台莊驿、萬家大院等歷史標簽一一復活。
會期數日,每當暮色時分,我喜歡默默漫步於游人熙攘的廣源橋,仿佛穿越在時空隧道,來到了康乾盛世時期的台兒莊,品味著歷史,享受著“商賈迤逦,一河漁火,十裡歌聲,夜不罷市”的繁盛景象。
坦率地講,如今的台兒莊古城,絕大部分是恢復性重建,但這種重建絕不是生硬地模仿古建築,是依托古城遺址並根據大量中外遺存史料修舊如舊,一塊磚、一片瓦、一扇窗、一級石階都古韻猶存。推門的吱呀聲,讓我聽見了歷史的余音。漫步街巷間,一個個古民居就在你跟前,只要進去,總是別有風格。在台兒莊古城,你隨時能觸摸到歷史,感受到古樸。 因為棗莊人是用心去真實地重建一種記憶,重塑一種精神,重溫一種情感,重尋一種文化。徜徉在復活的古城,漫步於青石板路,撫摸著石拱橋的欄桿,蕩舟於古河道,真切體會到凝重的歷史和濃郁的古城文化氛圍,這可能正是我一見傾心所在,人們向往她所在,也正是復活台兒莊古城文化的價值所在。
我欣喜於台兒莊歷史的復活,更要感謝棗莊人在如此喧囂的今天,能沉靜下來,腳踏實地以大氣魄、大情懷、大手筆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擔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