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
日期:2016/12/15 1:31: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從江南園林到北京故宮,從紐約明軒到新加坡蘊秀園,蘇州古建業築就了一個個世界建築輝煌,因此,“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江南園林到北京故宮,從紐約明軒到新加坡蘊秀園,蘇州古建業築就了一個個世界建築輝煌,因此,“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一個集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堆塑)、雕塑匠(木雕、磚雕、石雕)、疊山匠(假山)等古典建築全部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技藝系統。其中,堆塑、磚雕、石雕已分別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他工種則絕大部分發展興旺,唯獨木雕這門技藝卻顯現出後繼乏人的尴尬局面。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一個集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堆塑)、雕塑匠(木雕、磚雕、石雕)、疊山匠(假山)等古典建築全部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技藝系統。其中,堆塑、磚雕、石雕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他工種則絕大部分發展興旺,唯獨木雕這門技藝卻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尴尬局面。 這就如同一套精美的家具缺了一條桌子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與重視。
韓建賢是“香山幫”木雕“非遺”傳承的“技能保有者”。他出身於木雕世家,從學徒工到創辦“文心閣”木雕工作室,已在這一行當摸爬滾打了18 年。據韓建賢介紹,光福、胥口、臨湖、金庭四地的古建木雕匠共100 余人,集中在自己公司的就有30 多人,但其中年輕人只有5 個,而且最年輕的也已經30 多歲了。當初和韓建賢一起學木雕的,堅持下來的只有十幾人。
更令韓建賢憂慮的是,本地從事這一吃苦受累行業的年輕人日漸減少,現在公司的木雕工已有四成為外地人,不久以後,外地人會占據絕對優勢。在香山幫所在地區,另外三家規模較大的木雕構件公司狀況也相似。“也不是說外地工不好,只是很多外地人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來的,大多恆心不足,見著誰給的工資高就奔著誰去,有的只學了1 到2 年,僅學到了皮毛,就另謀出路了。”
韓建賢說,香山古建木雕是一門高深的技藝,培養一個技藝不錯的木雕匠至少要“學三年幫三年”。如果現在招不到合適的苗子或者招的人來了就走,就意味著幾年後香山古建木雕會出現嚴重的人才枯竭的問題。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耀祖介紹說,年輕人已經不想再做香山木雕匠了,如果沒有“人”這個主體來承載,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只是空殼。“非遺”的主體是人,古建木雕是人的技藝,保持人才不斷檔已成當務之急。
有上億元的大市場卻賺不到錢
據悉,“香山幫”古建每年僅在蘇州本地就擁有10 億元左右的大市場,其中木雕的份額約在10% 左右,但是,很多年輕人不肯學木雕的原因恰恰在於賺不到錢。
作為古建中的一個小項,木雕沒有相對穩固的市場主導權。陸耀祖透露了其中的微妙所在,就一個古建工程來說,占據利益主導權的是攬活的老板,他可能從中賺到幾萬或幾十萬元的收益,而一個雕花木匠的工資報價為每天50 元,公司甚至還可能壓低到每天40 元。“香山幫”古建熱,木雕構件能賺錢,但“熱”和“錢”都集中在老板的口袋裡。
電腦設計、機器打坯,現代化工業技術的介入,大幅增加了木雕的產量,過去一個高超工匠一輩子才能完成的一件藝術品,現在可能幾個小時就做出來了。蘇州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葉志明認為,機器對產業化的輔助是巨大的,以浙江東陽為例,他們的木雕借助機械化,早已走在了產業化的前列,市場份額遠遠超過了香山幫古建。
香山古建木雕不少人中途轉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單調乏味,還要有體力和耐力,經常高空作業, 危險系數也高,因此初學者放棄的幾率很大。韓建賢說得實在:以前我們是為了謀生,現在機會多了,誰還揪著這吃力不討好的行業不放呢?
“我們的古建木雕匠做一個松木屋架大構件,累出一身汗,拼的還是體力活。人家在空調房裡玩的都是黃花梨黃楊木,小雕小刻就可以賣出大價錢。”韓建賢說。古建木雕所用的松木、杉木等原材料本身價值低廉,比起玉雕、牙雕等含金量較高、收益頗豐的行業,劣勢顯而易見。
往前推一二百年,雕梁畫棟是人們追求的熱點,但現在還剩幾人欣賞?韓建賢說,他手裡掌握著“八愛”的獨門技藝,但當代人基本不再講究了。一般來說,一座好房子的古建木雕工藝價值約200 萬元左右,但人們為了壓低價格,往往會降低對雕刻精度的要求,木雕匠也就相應降低了工藝水平。
保護古建木雕技藝關鍵在於人才培養
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龔平認為,木雕構件隸屬於“香山幫”古建,而“香山幫”古建中的石雕和磚雕,都已是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卻只能在附加於香山古建或用作明式家居制作技術時,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自己獨立的“非遺”權利和地位,這種現象令人遺憾。木雕作為“香山幫”古建的一部分,是否應該賦予其獨立的“非遺”地位?
葉志明說,古建木雕的長遠發展,需要用產業化手段加以改造。東陽木雕用機器生產的產業化占據了市場的主導,香山木雕不能學其機械化,但不等於不能學其產業化。
據悉,作為首批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手工藝,東陽木雕不僅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更擁有強大的人才培養能力,他們開辦的木雕學專業為探索木雕保護之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勁,從而使“中國木雕之鄉”成長為“全國木雕產業合作基地”。東陽經驗對全國的“非遺”保護具有典型借鑒意義。
蘇州香山古建公司總經理孫小青說: “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培養木雕人才,就一定要堅持不懈灌輸這種理念。他的公司也正在實施人才培養計劃,盡量招募一些對古建木雕感興趣的本地人,以求對“香山幫”木雕構件的文化有更好的領悟。韓建賢是制作木雕構件的表率,在參與建造市重點工程山塘街玉涵堂時,他將很多木雕匠聞所未聞的“八愛”,即俞伯牙愛琴、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周敦頤愛蓮、米芾愛石、嵇康愛竹、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一一展現,他在“岡州會館”、“福園”、“明清家具雕刻博物館”、“德馀山莊”等古建項目中展示的高超雕刻技藝,都折射出他繼承傳統的精神。(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耀祖告訴記者,年輕人已經不想再做香山木雕匠了,但是沒有“人”這個主體來承載,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只是空殼。“非遺”的主體是人,古建木雕是人的技藝,保持人才不斷檔已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