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源遠流長的文化,是因循古典,還是顛覆傳統?是循規蹈矩,還是推倒重來?實在是令人斟酌再三仍不得要領。但是對於舉重若輕的大師來說,這種挑戰,反倒是一次彰顯文化之魅的機遇,一張交給歷史和未來的答卷,這就是蘇州博物館新館,一座被稱為“為中國設計”的園林式博物館!
(圖片來自互聯網)
大師是貝聿銘,知名度最高的華裔建築設計師,祖籍蘇州,獅子林裡度過他的童年時光。粉牆黛瓦,就是他的蘇州印象,這種印象隨著時間的沉澱逐漸變成一種蘇州的情結,濃濃的故鄉情,將大師的封筆之作,浸透得含蓄蘊藉,淵深靈秀,老東西,新感覺,無愧於先人,更遺美於後世!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地址,是蘇州的東北街,左手是拙政園,前面是獅子林,中間還夾個忠王府,個個是時代的典范,園園是歷史的精品,在這樣的地方造新園,不是自不量力,就是佛頭著糞。因循守舊,循規蹈矩,那就不叫設計;顛覆傳統,推倒重來,那該叫敗家子。大師既沒有敗家,又設計得體,既是中國的,又是創新的!

中國的粉牆黛瓦,雅潔清新;中國的花影扶疏,木映花承;中國的假山疊石,錯落有致;中國的松柏蒼翠,四時長青;中國的小橋流水,虛實相生;中國的修竹萬竿,清風自引。這樣的詩情畫意,深遠空靈,靜觀自得,奇趣無窮!
然而,別具匠心的創意,就在這裡出現了,錯落的屋頂已取代起脊的瓦屋,成片的大瓦已取代了窯燒的小瓦,鋼制的梁架以取代了木質的結構,紋理的片石已取代了堆疊的假山,自然的采光取代了窗戶的透光,尊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標新!
大師之名,不是虛得,老先生不顧耄耋之年,潛心鑽研,尋訪蘇州古跡,搜羅蘇州文獻,真是深入百姓之家,訪問尋常市民,對博物館周邊的風物,更是不斷研磨,慎重考慮,這才簽下協議。施工之中,更是事無巨細,親自監理,為找材料不顧山高路遠,屋頂是從山西內蒙找來的,下雨是黑色,天晴時灰色,很蘇州。為保古建不惜地下打樁,目的是要保護拙政園的一面粉牆的同時將蘇博的特展區放在地下。是這樣的敬業精神,才換來了堪稱完美的蘇博新館!
是的,這是博物館,但是這更是創意山水園林;是的,這是小庭院,但是這更是文人詩思之韻!
題外:忽然想起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中大宅子之喻,很是感慨,我是不是“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拿來主義者呢?面對煌煌的傳統文化,怎樣才能不愧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