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蘇州碑刻博物館 碑刻技藝傳承基地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例

蘇州碑刻博物館 碑刻技藝傳承基地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例

日期:2016/12/15 1:32: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侵華日軍的又一罪證“忠魂碑”在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喜峰口長城被發現。目前,石碑存放在遷西縣喜峰口雄關大刀園內。頂部拱形,寬約0.6米,長近2米,碑身正面刻著“忠魂碑”三個大字,左下角落款為“喜峰口國境警察隊長魁生政五書”字樣。在“忠魂碑”正上方刻著一碗口大的標志:一個四角星下為一盾形,四周以稻穗襯托;碑的邊緣用石刻花枝修飾。石碑後面用日文刻成,主要宣揚日本軍國主義流毒,大意為喜峰口長城抗戰過程中。

    駐守喜峰口的我方將士組織了500人的大刀隊,夜襲敵營,斃敵千人。聞此消息,國人精神大振,在上海從事抗日運動的作曲家麥新創作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太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近年來相繼投入近千萬元用於張溥故居青磚保護工程,修繕了張溥故居,整治改善了周邊環境並更新了故居內部陳列。還在故居東側新設江南絲竹館,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的保護相結合,使得張溥故居及周邊成為太倉市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的范例。

    太倉著名書法家政定榮書寫,蘇州碑刻博物館“碑刻技藝傳承基地”刻制。碑高110厘米,寬80厘米,全文四百四十四個字,記述了張溥生平及其故居的重修情況,為太倉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資料。寶雞市、渭濱區文物考古工作者對渭濱區出土文物現場認真清理,復出土車馬器、工具、兵器等青銅器、玉器、蚌飾等文物116件(組)167件。

    出土文物的地方為同一個青磚古墓葬,形制已遭破壞。新出土文物有銅銮鈴5件、銅矛1件、銅泡96件、銅馬镳4件、銅當盧4件、銅鉤2件、銅斧1件、玉鹿1件、蚌飾1件、海貝一組52件。另有銅器殘片若干。其中,玉鹿通長4.2cm,高3cm,作回首狀,造型生動。銅銮鈴有兩種,一種鈴體呈球形,有镂空,一種呈扁圓狀,鈴腔鼓起,輻射狀镂空,做工精美。寶雞市文物旅游局局長杜新民在副局長劉宏斌、文物科科長王明利與渭濱區政府、區文物旅游局負責同志的陪同下察看了清理現場和出土文物,他要求:一是區文物旅游局作為責任主體,要加強現場的搶救清理保護工作;

    加強管理,確保文物安全;三是要加強研究,盡快上成果。要統一宣傳口徑,擴大宣傳,提高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