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煥樓見證道滘兩百年滄桑
日期:2016/12/14 18:42:59   編輯:古代建築史道滘興隆河兩岸舊貌,遠處為當時的巍煥樓
沿著道滘古老而熱鬧的興隆街一路行走,來到永慶路的虹橋,透過河畔傳來的悠揚粵曲,沿大滘河望去,一座高三層的樓閣式塔,簇擁在一片蒼翠裡,巍然中頗有水鄉風情的精致。這就是道滘巍煥樓(又稱道滘文閣)。
歷經數百年風雨,巍煥樓依然如故,外表層更是基本完好。她巍然矗立在河邊,銀波塔影多豐茂,虹橋橫架相輝映,加上花園式公園環繞、紅棉作伴,成為道滘標志性古建築,體現該鎮崇文尚武的優良習俗。
如今,該公園已成為村民休閒、憩息的好去處。
巍煥樓:常有學生拜求金榜題名
11月25日上午,灰蒙蒙的天空綻放了一絲晴朗。順著道滘虹橋,轉入虹橋路第一個拐彎處,便是巍煥樓公園的入口。
每天上午8時至晚上6時,為巍煥樓公園開放時間。市民可到此休閒放松,感受水鄉獨特風情。
穿過大門,高聳的巍煥樓映入眼簾,塔高三層,呈六角形,大葫蘆作頂。塔身用青磚和紅粉石築成,底座為花崗巖結構。
巍煥樓一至三層紅砂石門額分別有石刻橫批“扶搖直上”、“文經武緯”及直刻“巍煥樓”(為巍峨容光煥發之意),雖稍有破損,但走近看,字樣尚可見。其中“扶搖直上”匾額周邊刻畫著鯉魚、巨龍、桂枝等一圈邊飾,村民稱這代表著“魚躍龍門”、“蟾宮折桂”的美好寓意。還有,兩棵歷史悠久的小“飛榕”依次長在二、三層的外檐上,點綴了古塔。
首層石階梯入口前,有插著香燭的香爐,打開新裝鐵閘,裡面供奉著文昌帝君、關帝及觀音,水果及香燭表明村民常來祈福。
80歲的勤伯是永慶村人,身體還健朗,他與鄒姨幾位本地村民每天輪流打開鐵閘,打理日常事務和方便村民拜祭,至今已有3年。
“當子女考上大學,家長常主動找我開門,讓他們上香酬神。”鄒姨告訴記者,農歷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誕辰,常有家長帶著子女來拜求學業進步、金榜題名。
如今,塔內新修木梯,將三層樓閣貫通起來。但未經許可,游客目前不准進入塔內。
公園:榕樹環繞涼亭延綿
以巍煥樓為支點,環看四周,樹木、假石、荷花池、連排涼亭……在花園式公園裡錯落有致。
綠油油的荷葉躺在池裡,等待盛夏的到來;雕刻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假石,裝飾了單調的草坪;蜿蜒曼妙的涼亭,轉彎處均可看到詩句、對聯,“直上中天攬日月,欲傾東海洗乾坤”,“人之相惜惜於品,人之相敬敬於德”,更顯文化氣息。
去年,有關部門對園內設施進行修繕,將涼亭走廊重新刷白灰,讓人眼前一亮。
巍煥樓公園緊挨著虹橋,置身其中卻不受人車往來的影響,清晰可聞鳥語花香。涼亭旁兩棵老榕樹,修長的“胡須”與潺潺而過的大滘河相映成趣;對岸的休閒小公園,村民或遛鳥或閒話家常,虹橋旁的古棉與巍煥樓相輝映,再現門前對聯“虹橋晚望觀漁火,巍煥朝輝映露華”之風采。
村中老人熱衷七夕傳統習俗,近一兩年的七夕節日,還在公園擺上貢案,給老建築增添喜慶。負責綠化的老譚說,平時常有村民、新莞人前來休閒,更多的是小朋友來玩耍嬉戲。此外,記者留意到,老譚夫婦在涼亭上方還種了蔬菜,給公園的冬季添了些生機。
此時,細雨紛紛落下,休閒的村民逐漸離去。
走出巍煥樓公園,記者發現,門前木棉樹的葉子已發黃,修長的枝條快垂到河面。“明年3月又會開花的。”老譚笑著說。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廣州黃埔村
嶺南古村落——松塘村
嶺南古村落——石塘村
嶺南古村落——林寨村
道滘巍煥樓
寄托寓意:百余年來出了22位文武舉人
記者采訪得知,在村民口中,巍煥樓又稱“狀元地”。
且看,巍煥樓二層樓匾的“文經武緯”,正體現老祖宗對培養人材的完美標准:人才,即文武全才。
道滘文化站顧問葉康發指出,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滘人確實聽老祖宗的教導。巍煥樓建成30多年後,道滘人葉雄邦鄉試中武舉人,實現道滘科舉史零的突破。自葉雄邦後,一百余年來,道滘人在科舉功名上出了22位文舉人、武舉人(含進士),文武舉人各占一半,應了文武人才合符經緯之數。
鏈接:巍煥樓
巍煥樓,坐落在道滘西方,大滘河出入口處,即虹橋口之旁。經道滘鎮找到的文獻考證,該建築建成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間,風格是明清間流傳的一種樓閣式塔,在民間一般稱閣,故又稱道滘文閣。典籍上應稱樓,故當年創建者葉蕃永先生將其命名作巍煥樓。
1932年曾重修。塔高三層,第一層4.8米、第二層4.3米、第三層4米,大葫蘆作頂高2米,共高15.1米,呈六角形。曾有木閣木梯,分三層而上可觀水鄉風光,1949年前被毀。塔的磚石結構十分堅固,經數百年來台風、雷雨,依然如故。1990年鎮人民政府發動單位、干部、群眾港澳同胞捐款重修,建成花園式公園。1993年列為我市文物保護單位。
疑問:巍煥樓建於何時?何人所建?為何而建?
巍煥樓始建於何時,並無具體文字記錄。
《道滘鎮志》(1991年1月版)載“傳說是以明代建築”作為交代。1993年6月22日市將此塔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立碑則定為“明清建築”。
道滘文化站顧問葉康發提供新線索,《東莞道滘葉氏族譜》裡“葉氏五房族譜”對發起建塔之人有明確記載:“十三世祖蕃永公,名連隆,……公壽七十一歲……公創造文閣,首置誼學會。”(葉康發解釋,意思大概是指十三世祖葉連隆,字蕃永,發動熱心人士建文閣,並第一人設立"誼學會"這文化組織。從這看出,蕃永公非常重視後人的文化教育,希望振興文氣。)據考證道滘葉氏十三世應生活於清乾隆年間。
葉氏另一本族譜《葉道本堂家譜》收錄的一篇《德厚堂序》中,也有“……其人今有新建凌霄閣射斗之樓”一語,更可作證,該序為清代乾隆年間莞邑著名文士鐘映雪(寮步鎮橫坑村人,曾到道滘教書)所撰,作於1751年(乾隆16年),故該塔應建於1751年(或前一年)。算起來,該塔已有260多年歷史。
據《東莞市文物古跡》一書,也將此塔定為“建於清代”。該塔1932年曾重修,1990年道滘鎮政府作了一次翻新及加固工作,並把廢置的原廟宇空地(後曾做過屠場及副食品加工場)改建成公園,使之成為群眾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疑問:巍煥樓寄托的寓意?
整個文閣,無處不帶著“文”氣。葉康發表示,這體現了蕃永公這老祖宗對文化的鼓吹及對後代子孫的要求。第三層豎匾“巍煥樓”三個大字,“巍煥”一詞應源自《論語·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除表達該塔高大輝煌、鮮明亮麗外,實是勉勵後人要刻苦學習,爭當成功人士。
此外,塔高三層,也應暗含“三元及第”的玄機。舊時,該塔還祀奉文昌帝君塑像(我國神話中主宰文化興衰的神),該塑像如今已不在。
疑問:為何選址在此?
古代凡涉及標志性的建築,幾乎都關乎本地風水、脈理。
經考證研究,葉康發表示,先人為振興道滘文氣,巍煥樓的選址非講究不可。塔的所在地土名為風水墩(“墩”即土堆,比其他地面高的地方),道滘為沖積平原,稍比其他地方要高,便被認為是風水寶地,故稱風水墩。文閣選址於此,正意在建於道滘風水最佳處!另,此處為潮水上漲入大滘河的唯一入口,隨潮而動、逐潮而生,含義不喻自明。(注:“風水墩”另一說:古時本處村民以幫人守墓為生,此職業叫守風水,故名)。
古人還很講究選址厚葬祖先,以求子孫大發。故風水墩也成了道滘人安葬祖先之最佳選擇,“道滘義祠”就設在此地。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廣州黃埔村
嶺南古村落——松塘村
嶺南古村落——石塘村
嶺南古村落——林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