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佛寺之白馬寺
日期:2016/12/14 18:40: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都洛陽古蹟多。游洛陽,不可不游白馬寺,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被尊為“釋源”和“祖庭”。
從洛陽東行十二公裡即到白馬寺。但見紅牆綠樹,莊嚴古雅;殿塔台閣,巍峨肅穆。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宿白馬寺並有詩雲:“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景貌清幽,令人嚮往。我們到達時,寺前廣場一群僧人正在做法事。山門外側有石馬塑像,辔鞍俱備,神態安詳,據說是北宋遺物。我們趕緊在石馬前拍照留念。
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早期,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寺名白馬,有一段“古”。據史籍記載和民間流傳,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漢明帝劉莊元宵夜夢金人自西方來,項有日光,繞殿而去,翌晨問於群臣,通人傅毅解夢:西方天竺有神曰“佛”,與陛下夢中金人相似。明帝於是派人出使西域,至大月氏國(今中亞阿富汗一帶),遇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並見所攜佛經及佛祖釋迦牟尼立像;二僧接受邀請到中國布教,於是用白馬馱?佛經佛像與漢使同到東漢國都洛陽。明帝以上賓之禮親自接待。翌年,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十八年),明帝敕令在洛陽城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依天竺宮塔樣式修建寺院,供二高僧居住傳法。由於用白馬馱經、像而來,故取名白馬寺,以紀念白馬的功勞。至於稱為“寺”,也是有來歷的。《說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一切經音義》:“寺,治也,官捨也。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按漢明帝旨意,為二高僧所建居所及翻譯佛經之地,相當於九卿的官階官署,故稱為“寺”。這是最高規格貴賓待遇。於是,白馬寺就成了中國僧寺之始,嗣後天下僧人居處皆稱寺。
白馬寺歷經滄桑,幾度興廢,今日所見寺院,為明代遺建,文化大革命後重修。主要景觀,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台上的毗盧閣;中軸兩側有六祖殿、玉佛殿、?佛殿、法寶閣及藏經閣等;還有散布於外圍的景點,如齊雲塔、梁國公(狄仁傑)墓等。其中漢代的遺跡,僅存葬白馬的石棺、二高僧翻譯佛經的清涼台及二僧的墓冢。
齊雲塔最初是白馬寺的中心。塔頂豎?九重相輪,塔下四圍是寬闊的周廊,供信徒繞塔禮佛參拜。現存塔建於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是一座四方形樓閣式磚砌佛塔,高十三層,約二十五米。佛塔原是作為佛祖釋迦牟尼的墳冢。表示佛已涅槃,特築塔以安奉佛捨利,供佛弟子頂禮膜拜。故凡古寺皆有佛塔(浮屠)。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寺,齊雲塔為中國第一塔。相傳塔下就供奉?釋迦牟尼的真身捨利子。仰望齊雲塔,雙掌合什,你心中會悠然感悟禅意。
此外,白馬寺南五百米處有兩座夯土高台,據傳是焚經台舊址。關於焚經台,流傳?一個故事:自白馬寺建立後,外來的佛教在中國得到官方認可並倡導,日漸在民間熱傳,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發生碰撞摩擦。
公元七十一年,中岳道士呂惠通與四岳道士六百九十人聯名向漢明帝上表,請與梵僧論道比高低。漢明帝准奏,乃下旨在白馬寺前築二高台,讓佛道代表登台論法焚經。帝親臨主持。結果,道家經本被燒成灰燼,而佛家經本卻無損且閃金光。於是道家只得認輸。這事有點奇,傳說未可盡信。經本焚而不滅?那是什麼材料造的?不好理解,姑且存疑,留待專家考究。佛道之爭,歷史上確有,並影響到文藝作品。
《西游記》中就有佛道斗法的描寫。
《白蛇傳》最初也演佛道爭斗,後來才改掉了。我非佛家,也非道家,作為俗民,我信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是寶貴的古訓,宗教亦當如是。佛道二教,各有千秋,不應互相排斥,而應互相尊重。記得曾游山西琱s上的懸空寺,寺上有三教殿,殿裡供奉?儒、釋、道三尊塑像,釋迦牟尼居中,老子居右,孔子居左,三教同殿,晏然相安,各享不同信眾的香火。如此景觀,頗堪玩味。三教未必要同殿,但不同宗教和諧共處之道,則宜倡導奉行。老子、孔子、釋氏,大可坐而論道,何必焚經斗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