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滄桑拱宸橋見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60年巨變

滄桑拱宸橋見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60年巨變

日期:2016/12/14 18:51: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1965年的杭州拱宸橋。據拍攝者描述,1949年杭州解放時的拱宸橋外貌與此接近

2009年9月13日晚拍攝的杭州拱宸橋一派流光溢彩景象

杭州拱宸橋與古運河兩岸缤紛醉人的夜景交相輝映

    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京杭大運河貫通於1292年,它以全長1794公裡連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與長城一起成為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奇跡。
    杭州拱宸橋作為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標志建築物之一,以98米橋長和16米橋高的雄姿橫跨流經杭州城北的古運河。拱宸橋的“拱”是迎接的意思,“宸”指帝王。史載,這座用於迎接帝王下江南的三孔石拱橋始建於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古往今來就一直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終點的標志,系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5年10月,時任杭州拱墅區文化館攝影干事的王起用海鷗4B相機拍下了他的第一張拱宸橋照片。據這位與運河相伴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介紹,當時古橋外貌與解放初期的拱宸橋差不多,“橋欄破損陳舊,橋上草木叢生,被秋風吹的好像老爺爺的‘胡須’一樣晃動。”王起還回憶說:“杭州解放前的運河兩岸很多都是窮人住的破房子。”
    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在拱宸橋兩側的大運河畔,浙江省和杭州市開始興建浙江麻紡廠、杭一棉、杭絲聯等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它們的相繼投產拉開了全省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序幕。作為杭州運河工業文明的中心,這裡曾一度呈現繁榮景象。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 隨著杭州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企業外遷,這些老廠區也逐步走向了衰落。
    2000年以來,杭州市圍繞“還河於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造國際旅游產品”三大目標,對京杭大運河杭州段進行綜合整治和保護開發。2003年起,許多看好運河沿岸老廠房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在此不斷營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05年10月,滄桑拱宸橋在經歷了“使用原材質,保持原結構,尊重原工藝,遵循原形式”的橋面修繕工程後率先亮相,其修舊如初的歷史風貌獲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的好評。
    2006年10月,歷時四年的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一期工程竣工,古運河畔破舊的民捨、廢棄的廠房、殘缺的堤堰,被重現的歷史遺存、蔥綠的公園景觀、缤紛的仿古夜游所替代,而運河兩岸延綿20公裡的游步道更是成了廣大市民和游客賞景、休閒、健身的大公園。與此同時,新建於拱宸橋東側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及運河文化廣場也向社會開放。當年12月,京杭大運河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前,其杭州段的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已基本完成。
    2009年國慶節,杭州市將重點推出3條“運河黃金水上游”線路,而以西湖綢傘、王星記扇子、張小泉剪刀3項國家級非物質遺產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和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也將在改建後的運河沿岸廢棄老廠房開放。近年來的運河巨變經常讓離休多年的王起欣喜不已,當他聽說今年10月還將在拱宸橋等十余座運河橋上首次燃放焰火時,這位81歲的老杭州動情地說:“我要登上拱宸橋拍攝古運河的焰火盛況。”

原杭州拱墅區文化館攝影干事、離休干部王起與他拍攝杭州運河的照片合影。

杭州拱宸橋與其附近新建的商品房成了古運河畔的一道風景線。

透過杭州古運河畔“南北通衢”牌坊拍攝的市民越過拱宸橋的情景。

幾位杭州市民在推車越過拱宸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