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
日期:2016/12/14 18:36: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永泰古城,現址甘肅景泰縣寺灘鄉,修築於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政府為防御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後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扎在這個城堡內。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城牆上有炮台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甕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裡的烽火台。如此完備的設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范之作。
古城由於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城圍周長1.7公裡,高12米,炮台12座,城樓4座,外形是一大圓,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甕城,形似龜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甕城上的建築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牆由黃土夯築而成,周長1717米,牆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積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築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築有甕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
城內有軍事機構,察院一條街,城牆內邊修有馬道,圍城牆一周,城牆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甕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極圓池(汲海、澇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城南一裡處建有演武廳和教場,占地300畝。教場之南還留有一條長約6裡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裡處設有軍需草料儲存處,城東南15裡的骟馬溝是當時的牧馬場地。目前這些軍事設施痕跡尚存,除了居民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牆,還完整地保存著大部分城牆、城門,城內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於民國時期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