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白塔”散記
日期:2016/12/14 18:39:52   編輯:古代建築史
白塔
北京城歷史上建了不少白塔。例如:大覺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捨利塔、玉泉山的妙高塔、黃寺塔院清淨化城的白塔、坐落在西三環中國畫研究院內的白塔庵白塔……北京的“白塔”,是一種覆缽狀的佛塔,因塔的顏色通體潔白,而被人們形象地尊稱為“白塔”。在京城眾多白塔中,最為著名的有兩座:一座在北海公園瓊華島山頂,人們稱之為“北海白塔”;一座在阜成門內“妙應寺”,人們叫做“白塔寺白塔”。這是北京城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兩座白塔。
“北海白塔”建於清順治年間,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名為“永安寺白塔”,是永安寺的一部分。“北海白塔”是先有“白塔”,後有“永安寺”。“永安寺”建在瓊華島南坡中軸線上,原寺名叫“白塔寺”,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才改稱“永安寺”。現在永安寺院內還立有清高宗乾隆皇帝(公元1735年—1795年在位)御制的《白塔山總記》和《白塔山四面記》碑刻。在瓊華島東坡半山腰上,立有兩通東西並列、大小形狀相同、螭(音:chi,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首龜蚨(音:fu,腳背)的石碑:東面的一通為“建塔諸臣恭記碑”,是順治皇帝讓大臣們樹立的;西面的一通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立的“重修白塔記事碑”。順治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在“建塔諸臣恭記碑”上,由大臣們用漢、蒙、滿三種文字镌刻著建築“白塔”由來和目的:“皇上仁孝性成,天從太平之祖也。親政以來,拳拳以愛養斯民為念……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作為皇家園林,明朝時北海中並無藏式喇嘛塔。順治皇帝是根據西藏喇嘛諾木汗的建議,修建了這座藏式“白塔”。“諾木汗”就是塔爾寺的第一世巴珠活佛曲結金巴嘉措。
因為瓊華島上建起了藏式喇嘛佛塔—“白塔”,山名也改稱為“白塔山”了。瓊華島上立有石碑記載了“北海白塔”的歷史經歷:“白塔,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塔高35.90米。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及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均因地震裂縫而重修過。嗣後歷年都進行過修葺,1964年進行過加固大修,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塔上"十三天"被震毀,1977年修復,2005年對白塔及瓊華島古建築群進行了近百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塔前的善因殿是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添建的,亭為重檐,上層圓頂簡瓦、板瓦、寶頂均為銅質鎏金。下層方檐為琉璃制品,牆面用455塊塑有佛像的琉璃磚鑲砌而成,南面為銅制的四扇隔扇門,裡面曾供奉"大成德金剛神像"一尊。白塔建成後曾在塔後設有高大的"五虎桿"和銅鐵質信炮,駐過親兵”。所謂“五虎桿”,是懸掛五色旗子和信號燈的旗桿;因此,又稱“五虎號桿”。“信炮”就是鳴放信號的“信號炮”。關於“五虎桿”“信炮”和駐守“親兵”,清高宗乾隆皇帝親筆御書的石碑《白塔山四面記·南面記》上說:“是塔後列剎竿五,或謂之轉梵經或謂之資瞭遠。其下為藏信炮之所,八旗軍校輪流守之。蓋國初始定燕京,設以防急變者。雍正年間復申明其令,載在史策,其發信炮金牌則藏之大內,予因思之比及藉此守其失守已發矣。然而靓此知懼凜”。實際上白塔是起警誡、警示作用的。美麗的“白塔”,也是莊嚴的“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