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量法師:法號慧海,1966年10月出生,廣東省徐聞縣人,漢族。1986年12月在湛江市觀音堂依止清和法師出家。1988年4月在曲江南華寺受具足戒。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在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讀書。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2010年2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六榕”之名源自蘇轼
五羊城中,有一座青磚灰瓦的古寺,位於六榕路。不見寬敞的廣場、拾級而上的山門,寺院混在民居中間,因其大門離馬路著實太近,給人一種抬腳可及的親近感。如今的六榕寺可謂袖珍,據說1000多年前,它的面積“橫直綿亘實逾二裡”。
大門兩旁掛有一副近代人彭尚志所題對聯,上聯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聯是:“六榕無樹記東坡”。現任住持法量法師告訴記者,如果不是蘇轼被貶嶺南,也許就沒有今天的六榕寺了,“當然它也可能以別的名字出現,但因為有蘇轼,才在我們的記憶裡留下更深的印跡。”
六榕寺初名寶莊嚴寺,始建於南北朝劉宋時期(公元420—479年),當時僅有一座佛殿。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殿前建塔以供奉釋迦牟尼佛真身捨利,梁武帝賜名“寶莊嚴寺捨利塔”。寶塔當時形制為六層磚木結構方塔,四角懸鈴。據考,寶莊嚴寺為嶺南地區最早興建佛塔的寺院。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初唐文學才子王勃往交趾(今越南境內)探訪其父。路經廣州游歷寶莊嚴寺,撰寫3200余字的《寶莊嚴寺捨利塔碑》,盛贊當時勝景:“瑤窗繡戶,洞達交輝;方井圓泉,參差倒影。”遺憾的是,寺與塔均毀於後世戰火,勝跡無存。
時至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寺僧募資重建寺院,供奉佛教禅宗六祖慧能,以修淨業,遂改名為淨慧寺。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大學士蘇東坡受邀來寺進香,見6株古榕蒼勁挺拔、盤根錯節,故而手書“六榕”墨寶相贈。後人仰其才德,將“六榕”刻字造一木匾懸掛於寺門之上,世間遂有“六榕寺”之稱謂,但那時是“俗稱而已、非寺名也”。
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繼鹹豐、同治年間修建殿宇後,重修千佛塔亦告竣工,廣東巡撫張兆棟撰寫《重修六榕寺佛塔記》,淨慧寺自此正式易名為六榕寺。6株榕樹,可謂見證歷史的活化石。但記者目之所及,榕樹只見3棵。
問及原因,法量法師告知,此為後來補種的新榕。民國二十三年的《廣州市名勝古跡古物調查表》記載:“……六株古榕現存二株:一在南便寺旁,東坡精捨後、福泉新街後側;一在寺東舊平南王府,即近收回之英領事館(今之廣東迎賓館)……”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後,住持僧鐵禅辟寺中六祖堂前院做園林,補植榕樹4株。後老榕枯死,新榕僅存活3株。
素聞“光孝以樹傳,六榕以塔顯”,記者發現,六榕寺不以大雄寶殿為主,而將千佛塔(現名六榕花塔)視為中心。塔呈八角形,9層逐漸向內收進,檐端微翹掛有吊鐘。整座塔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塔頂好似長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據說這正是“花塔”一名的由來。
愛國高僧接引善信
“師父啟迪了我的智慧,成就了我的人格。”提到前輩高僧雲峰長老,法量法師頗為敬重地說,“他生前嚴持戒律,嚴於律己、寬厚待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帶領佛教徒廣做善事,常常捐資救濟災區人民、扶持殘疾人生活。”
據悉,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雲峰長老組織當地佛教徒開辦工廠,設立了草席編織廠、縫紉社、紙類加工廠等手工作坊,以勞動生產帶動寺院建設。工作之余,長老還舉辦僧尼學習小組,開展愛國愛教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落實宗教政策,在雲峰長老奔走下,六榕寺成為廣東省第一間恢復宗教活動的寺院。1983年任六榕寺住持後,長老更是為建寺安僧、接引善信而殚精竭慮、鞠躬盡瘁。
“雲峰長老年近八旬時,生活依然樸素如初,每頓飯一碗粥、幾根菜心,一雙僧鞋補了又補仍不捨得扔掉。”法量法師感念恩師的一言一行,他說,正是長老克勤克儉、厲行節約的作風,重新打造出了榕蔭遍布、殿堂雄偉、佛像莊嚴、清淨優雅的嶄新六榕寺。
繼往開來弘慈揚善
20余年的僧人生活,法量法師不負雲峰長老厚望,於2004年升任六榕寺住持後,先後興建了能容納500余人共修的弘法堂,美化寺院內部環境,維修碑廊,力圖恢復往昔鼎盛時期的布局,成就古樸莊嚴的歷史文化氛圍。
2007年8月,六榕寺僧眾及居士60余人來到廣州兒童福利院,帶去了1000余套衣服,400余斤食用油,數十箱學習用品、體育用品,以及慰問款5000余元,衷心祝願孩子們在全社會的關愛下健康成長、早日成才。次年,六榕寺向192戶困難家庭捐贈了大米、油及慰問金。“佛教提倡慈悲為懷,關心弱勢群體對我們來說是義不容辭。”法量法師介紹說,那次捐贈的物品和慰問金共計3萬余元,來自各個師父平時省吃儉用加上微薄的門票收入。
記者獲悉,六榕寺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門票以及善信投入各個佛堂前所設功德箱內的捐款,必須專款專用。“我們貧寒慣了,何況這些錢來自於社會,應該回報給社會。”法量法師身為六榕寺的僧者,生活本就不很富裕,但他暗地裡還對邊遠山區學童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助學。
六榕寺四眾弟子以佛法淨心、以文化興寺、以慈善利生,弘揚佛教利國利民的優良傳統,給力幸福廣州的建設。發揚佛教“知恩報恩”的優良傳統,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注重友好往來,一直是寺院工作的核心。多年來,六榕寺為抗擊非典、支援汶川地震災區捐款數百萬元,每年還定期關心慰問孤寡老人和貧困家庭,資助教育事業及失學兒童。截至目前,寺院共捐出款物近2000余萬元,為促進社會和諧作出了積極貢獻。
采訪結束時,濃蔭掩映的六榕寺在暮色的籠罩下,更多了一層靜谧朦胧的面紗。法量法師手捻佛珠,送至門口,一番話仍久久在記者心中回響:“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佛教應當以人為本,奉獻人生,盡可能地多做一些利益社會、服務社會的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