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城隍——長治市潞安府城隍廟
日期:2016/12/14 22:13: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位於長治市城區的潞安府城隍廟始建於元朝初期,規模宏大,布局奇特,明清兩代曾多次擴建重修。2001年6月25日,潞安府城隍廟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月16日,記者來到長治市東大街,探尋了這座已有780余年歷史的古建築。
“鑽錢眼”故事警醒世人
上午,記者在城隍廟文管所文管員王丹帶領下,沿熙熙攘攘的東大街來到雄壯的城隍廟宏門前。宏門坐北朝南,是一座閣樓式建築,其下有三孔拱形門。透過拱形宏門看去,由大塊青石鋪就的長長神道直通城隍廟山門。
王丹遙對記者說,清代沈起風的《諧铎》裡,曾記載了發生在這裡的一個有趣故事。相傳,城隍廟裡住著一個外來的擅長變戲法的游士,行跡神秘莫測。有一天,他突然在這兩座牌樓之間變起戲法來,只見他從袖筒內拿出一枚內方外圓的銅錢,往地上一拋,只見那錢呼呼直長,不一會兒便變成車輪大小。那游士對圍觀的眾人拱手說:“各位,此錢只有有道之士所有,無道之人不可妄動。”說罷便不見蹤影。天黑以後,一個街痞王某想趁夜色把這個“大錢”偷走,然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銅錢紋絲不動。突然,他看見錢孔內金光閃閃,孔內瓊樓玉宇,美女如雲頻頻向他招手,便按捺不住鑽進錢孔,而這時美女瓊樓倏忽不見,錢孔由大變小,王某上半身被緊緊卡在錢孔裡動彈不得。等到天明,那游士到來哈哈大笑:“貪財如此,咎由自取。”王某苦苦懇求,游士見王某有悔過之意,於是拿筆蘸水沿錢孔塗過,王某才得以脫身。那游士將錢收起,揚長而去,“鑽進錢眼兒”的故事便在當地流傳開來。“這個傳說告訴人們,切不可有貪財之念,否則鑽進錢眼兒裡最終只能受困”,王丹說。
神道上,分別矗立著一座木牌坊和一座石牌坊。這兩座牌坊是在原址上復建的。經木牌坊,穿漢白玉石牌坊,步入新建成的城隍廟廣場建築群。兩側,一座座仿古建築雕梁畫棟、朱檐翠瓦。這是條商業步行街,經營古玩字畫、茶樓茶藝、特色小吃、翡翠玉器、民間手工藝品的店鋪等鱗次栉比,“這些場景,很符合城隍廟的世俗風格”。王丹對記者介紹說,城隍爺是一個城市的保護神,所謂“城”是指使用土或者石修築的城牆,所謂“隍”是指環城之外挖的壕溝,也就是護城河,“‘城隍’其實就是指我們生活的城市。”
王丹說,古人認為凡是和人關系密切的地方一定有神仙存在,那麼“城隍”裡也一定有神,各地的城隍廟就是為祭祀城隍神而建造的。每個城池的城隍神都不一樣,他們的原型大都是當地的英雄或是為民做好事的地方官,他既能揚善除惡護國安邦,又可以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神通廣大,保護著他所在的城池。長治市潞安府城隍廟裡城隍神的原型是誰呢,現在已無法考證,“不過,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英雄人物”。
現存府城隍廟中規模最大
一路前行,記者來到懸掛著“潞安府城隍廟”木匾的山門前。潞安府城隍廟的創建年代不詳,但根據城隍廟碑刻紀年考證,潞安府城隍廟至少有72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反映道教和民間信仰的宗教建築,三進院落,整個布局疏密有致,規模宏敞,構造壯麗,山門、耳殿、玄鑒樓、戲樓、獻亭、中大殿、寢宮、配殿、廊房等無不具備,反映了元代以來我國古建築構架與布局的特點及上黨地區的地方風格與手法。各殿屋頂上皆以五彩琉璃裝飾、釉色斑斓,光映霞表,藝術價值極高,“整座廟院中元、明、清三代建築共存,是全國現存府城隍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
記者踏入第一進院,正中是三層六楹重樓,兩旁並列相依建有二層耳殿,明間底層辟門洞,是進入中院的必經之門。王丹指著眼前的六楹重樓說,它叫玄鑒樓,是明代建築,“其實是一座三開間的大戲台,寬達12米,在古代算較大的戲台了。台上三面護欄圍繞,安裝有活動門,可隨時拆卸,三面均可看戲,這在長治地區比較少見。”
戲台坐北朝南,因為目的是給神唱戲,所以前台正對著中大殿。戲台頂部正中的琉璃脊上,題有“大明嘉靖歲次乙卯”的題記,即公元1556年,由此可見戲樓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了。過去,陰歷四月十五這裡有廟會,每逢這時,這裡就成了民間戲曲的舞台,上黨梆子、上黨落子、秧歌和各種地方戲咿咿呀呀輪番登台,熱鬧紛繁一時無兩。
從玄鑒樓走過甬道來到獻亭。在古代,獻亭是專為祭祀城隍神奉獻貢品的地方,也是給城隍神表演歌舞的地方。在廣深三間的獻亭,角隅塑穿盔掛甲的武士。獻亭兩只大銅香爐花紋斑斓,鑄造精美。獻亭南面就是中大殿,院中有古槐兩株,枝葉繁茂,形狀如龍。
中大殿是城隍廟內年代最久遠的建築,至今已有720多年的歷史。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頂,是一座有明顯地方建造手法的元代遺構。殿內高大寬敞,采用了當時流行的也是先進的建築方法,即減柱法。它運用科學的力學原理,合理安排建築構造,減少殿內柱子的數量,僅用四根內柱就支撐起了大殿屋頂,使殿內空間得到擴大。中大殿的梁架簡略,用材碩大,前檐斗拱六鋪作,重拱計心造,檐柱、內金柱為石制抹稜小八角方柱,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元代建築特點。
第三進院中央建有長方形水池,池上有小橋可通南北;正面寢宮是城隍神與其夫人“休憩”之處,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97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其建在高台之上,明三間暗五間,前檐出廊,殿內塑有城隍夫婦及侍女像。
藍黑綠三色琉璃是明代佳品
在潞安府城隍廟內,一些寶物也令人驚歎。
獻亭西側有一個八卦鐘,鐘上有題記標明為明崇祯八年,即公元1635年鑄造。王丹專門帶記者過去,指著八卦鐘上的鐘鈕蒲牢獸首介紹說,相傳蒲牢是龍的九子之一,性格剛強,聲音洪亮,為了讓鐘的聲音洪亮厚重,就把蒲牢作為鐘鈕裝飾。鐘身分為三格,第一格刻有“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既表達了忠君的思想,又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期望;第二格記述了鑄鐘的經過和捐款人的姓名;第三格是幾組吉祥圖案,有龍鳳、鹿麒麟、菊花、芙蓉等,象征吉祥如意,五谷豐登。最下面八個角均刻有卦文,這就是“八卦鐘”得名的由來。
在中大殿,王丹指著正中的城隍塑像介紹說,城隍神色威嚴端坐正中,保護城池,旱時下雨,澇時放晴,同時掌管亡魂,主持公道和正義,調解世間不平和冤屈。牆壁上還繪有城隍出巡圖,每逢四月十五,城隍出巡,八人肩抬轎輿,前有開道的武裝護衛,左右有牽馬打扇的童僕,兩邊有判官、黑白無常以及差役隨從,威風凜凜巡視著自己護佑的一方土地。壁畫設色簡略,水墨工筆兼蓄,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端莊,比例協調,非常珍貴。她特別提到殿頂的琉璃,“你看黑藍綠三色的琉璃脊獸,色彩純正,富麗堂皇,是明代琉璃中的佳品。自元代以來,山西逐漸成為琉璃工藝制品的主要產地,特別是上黨地區陽城的琉璃生產歷史長、技藝高超,全國馳名。有研究中國琉璃的專家認為,北京故宮的琉璃就是源於上黨地區,曾有‘沒有上黨琉璃就沒有北京琉璃’的說法”。
潞安府城隍廟內還珍藏了明代熏香爐、唐代至清代大量碑刻、石雕等珍貴文物。據城隍廟附近的老者回憶,抗日戰爭時期,廟內的銅像、銅鐘、銅獅被廟主捐給抗日部隊的軍工廠,僅留一對銅香爐埋入院內。1985年維修中院時,挖消防井恰巧挖到銅香爐,現陳列於中大殿前獻亭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