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龍興講寺
日期:2016/12/14 18:43: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龍興講寺威嚴地坐落在沅水之濱的虎溪山麓,紅牆黑瓦、飛檐峭壁的殿堂和蒼翠挺拔的古樹,彰顯出它身上的帝王之氣。8月4日,我第二次站在它的大門前,依然心懷對歷史的虔誠,一邊細細凝視它的一石一木,一邊任由思緒天馬行空。
唐太宗敕建的佛學書院
龍興講寺誕生,大背景是唐太宗李世民政治思想的變革。即位稱帝後,李世民吸取秦漢的歷史教訓,改武治為仁治,在全國推行佛教,並希望以此感化西南群蠻,教化穩定一方。
唐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下旨修建龍興講寺。講寺即佛教的最高學府,級別比寺廟高,“龍興”二字則寓意帝王之業的興起。龍興講寺是唐代最早的佛學書院,比宋代修建的岳麓書院早345年,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學院。有說法認為,它比南岳還早建97年,不過此說還沒有得到最終認定。
一步步登上有些坑窪的石階,越往裡走就越驚歎於龍興講寺的大氣和精美。弄清楚它的前世今生後,你會發現,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適合駐足懷想。在二山門前抬頭,目光與拱門上方的“幡蓋雲從”四個字撞個正著,兩旁的圓形盤龍雕塑栩栩如生。文化向導解釋,幡指旗幟,蓋是馬車上的頂篷,幡蓋雲從的意思是來龍興講寺求學取經的人像天上的雲一樣多。可以想象龍興講寺當年人來客往、香火鼎盛的場景,不僅五溪地域僧人的剃度和培訓在這裡進行,其他地方的僧人也都紛紛慕名而來。
寺內的大殿正面,懸掛著明崇祯禮部尚書、書法大家董其昌書寫的“眼前佛國”匾額。據說,當年董其昌巡視路過沅陵,被寺內僧人治好眼疾,萬分感激之余留下這幅珍貴的墨寶。
出龍興講寺後門,便入虎溪書院舊址。明代大學者、思想家王守仁受辰州學子之邀,曾來龍興講寺講授《致良知》一個月之久,並在寺內留下了題壁詩。後來,其學生在寺後修建了虎溪精捨,又改為虎溪書院。現在的虎溪書院前,人們立下了王守仁的塑像。
暮鼓晨鐘余音袅袅
隨著五溪安定和沅陵交通優勢的削弱,完成歷史使命的龍興講寺逐漸香火冷落。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存在價值,除了歷史意義外,從文化、建築、裝飾藝術等角度來看,龍興講寺都是難得的活化石。1996年11月,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建築意義上說,龍興講寺是一個無釘無鉚的木質結構群,由14座建築主體構成了兩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群落。寺內建築經過明清多次修葺,主要建築物大雄寶殿的主體木構架、柱、梁、枋等,經碳14測定確認是唐代遺存,殿中的镂空石刻講經蓮花座工藝精美,國內罕見,相傳為明代所制。
對於龍興講寺的保護,沅陵頗費心思,堅持講寺的東西100米之內不建高層,圍牆外9米之內只拆不建等原則,維持古建築風貌。近兩年,縣裡請知名專家編制的《龍興講寺保護規劃》已通過國家評審。
可看的文物尚可修舊如舊,只是那些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人和場景,要還原已是不易。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龍興講寺和虎溪書院再也聽不到暮鼓晨鐘和誦讀聲。如今,它已變身為歷史文化博物館,與諸多珍貴文物朝夕相伴。
萬物皆有生命,建築亦不例外。龍興講寺的身上,歲月的烙印每一天都在加深。只是不知道,它會以何種姿態老去?是僅僅留下一副精美的軀殼,還是歷久彌新,化作薪火相傳的力量,激勵後人將傳播文明、樹立信仰的旗幟代代繼承?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迷茫歎息,感慨這個時代缺少精神鈣質和信仰支撐時,沉默的龍興講寺,或許能以長者的姿態給出最深刻的啟發。
推薦閱讀:
遼代長春州塔虎古城
海南石塔古跡漫談
雲南木府的繁華與沒落
寧夏海原天都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