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紫禁城:記憶中的宮殿

紫禁城:記憶中的宮殿

日期:2016/12/14 18:43: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後宮·甄嬛傳》已經熱過勁兒了。每次我想到其中缤紛的嫔妃們,耳邊就會響起她們叨念著景仁宮、延禧宮、儲秀宮這些名字,忍不住重新翻開《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

    這是我最喜歡的古建築科普書,作者趙廣超通過淺顯易懂、以圖為主的方式講了零零碎碎很多關於紫禁城建築和帝王生活的事情。整個老北京城,中間貫穿了一條強勢軸線,紫禁城占了其中的七分之一,相當於北京的心髒。宮廷的神秘、古建築的繁復而嚴謹的形制,都融匯在這個世界規模最大的帝王宮殿群裡。

    在學建築歷史和做文物保護規劃工作的那幾年裡,我與紫禁城有著頻繁的接觸,帶美國大學生參觀,畫過貞度門的測繪圖,搞過乾隆花園的規劃設計,為了與它有關的保護問題訪問過不少專家。可是,我腦子裡還都是一知半解的印象,對它可以算得上確切的了解少得讓人發慌。

    與紫禁城(故宮)這樣一組巨大的古建築一起在當代社會生活是很難的。它像一個盤踞的巨獸,無法忽視也難以溝通。我們對於歷史充滿八卦的新奇,卻並未掌握與過去溝通的有效語言。拋開歷史的審美觀或者哲學不說,古建築的形制、模數、建造工藝及方法,說起來都像外星語言,那些對於古代匠人而言,只需要口耳相傳,不記錄在冊是最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竟然連到底應該用哪個漢字來表示都不一定有絕對統一和權威的答案——古建專家們在幾年前曾經為到底是斗“拱”還是斗“栱”而下筆萬千言對質,彩畫裡的那種圖案到底是“鉤絲咬”“勾絲咬”還是“狗死咬”似乎也無定論。

    《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這樣的書,算是一座小而安全的橋梁,揭開一些紫禁城的面目,減少一些出於疑惑深感難以把握的恐懼。就建築來說,這本書要比親自去故宮博物院看到得多些。因為目前,故宮能夠開放的部分還不到一半,某些部分仍然在修繕。這場大修開始於2002年,計劃在2020年徹底結束,將比1950年代和1970年代的兩次修繕更徹底。

    進行大修之前,故宮的狀況並不好,瓦上長草,椽子下面雖然安裝了防鳥網卻還是滿是鳥糞,梁上彩畫幾近剝落,柱子也滿是斑駁。某些重要的大殿主體結構變形嚴重,到了產生安全隱患的地步,而整個故宮竟然還有一些房間長時間沒打開過,裡面放著什麼,建築本身是什麼情況,壓根兒沒人知道。

    2005年初,也就是《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在香港出版上市前不久,一份名叫《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的文件出台了。它由古建築專家、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規劃專家一起制定,在進行了詳實的歷史和古建築研究之後,以國際認可的文化遺產工作方法,從價值評估和現狀評估兩個方面入手,為故宮的保護和開放指引了方向,制定了工作計劃,明確了故宮將“整體保護”、中軸線主要建築(通過大修)“再現輝煌”的原則。

    從那時起,就不斷有人質疑“再現輝煌”。為什麼不“修舊如舊”?其實,文化遺產保護目前獲得廣泛認可的方式並不是“修舊如舊”,而是在價值及現狀評估基礎上進行最小干預,盡可能保留真實的歷史信息。所謂的“修舊如舊”反倒是用做舊的方式混淆了時間線,干擾了歷史信息。虛假的混淆,甚至比鮮明的“更新”更有害。

    況且,保持舊,任它古,並不是建築遺產保護的唯一選擇。一座古建築,該不該修,該如何修,取決於對建築現狀情況和其價值的判斷。日本的伊勢神宮,幾十年就要將舊的拆除、在另一塊地上重新建造,這種行為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溫莎城堡裡被燒壞的角樓也盡快恢復了華麗的面貌。

    故宮,對於中國來說是特別的存在,雖然是前朝的宮殿,卻具有國家形象的意義,在社會心理中也成了一個情感象征。這種象征,是故宮價值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這樣,希望故宮保持一定程度的體面,會是多數普通人希望的結果。

    故宮也並非是全部大修,中軸線的幾個主要建築大多是清中後期重建的,相對也研究得比較透徹,以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的要求還建築一個原貌是把握比較大的。2008年,當三大殿重新開放,效果讓人大開眼界。說到底,文化遺產保護不是把遺產地封在一個封箱裡,而是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它與現世的人們發生更多的關系,維護和延續它們的價值。

    在經歷了建福宮花園私人會所、展品失竊這些令人遺憾的事件之後,故宮的院長換成了曾經的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他最近宣布說將在2016年之前把故宮內部行政、科研等各種單位遷離,未來開放故宮76%的空間。這是個好消息,“閒人免進”的牌子會越來越少,後宮裡的幾個花園整修之後會開放,大家也能徹底體會一下嫔妃們後宮生活的奢華與孤涼。

推薦閱讀:

江門潮連島古祠堂的記憶

“人中麟鳳”柳亞子與其故居

衢州深藏山中的明清遺韻

漓江上游的“百年清官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